首页 / 本科生培养 / 教学奖项 / 正文

石磊: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发布日期:2019-08-28  浏览次数:

本系列主要从以下要点用经济学的知识智慧解读中国,即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的四次转型、中国农业组织:演化问题与改进、中国的社会运行成本问题、中国为何选择经济市场化之路、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得与失,课程中老师多处举例,便于学生掌握并记忆。

经济学

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基于宏观分析只是微观层面的整合,部分经济学者认为这种分类并不存在学术价值,但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这种分类法。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第二,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第三,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2、人口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为消费者又是无条件的。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

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

第六,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

第七,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

第九,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经过教育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越大,越来越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有两个趋势,一是从资本——收入比率的长期变动来看,资金相对于收入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二是国民收入相对于国民资源(用于生产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基金的数量)而言增长得越来越快。产生这两个趋势的根源是人力资源的增长,人的能力的改进,这最终是教育的作用。

第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径。为加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发展高新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

当代中国的四次转型

当代中国的四次转型前三次转型1919-1949:救亡多于启蒙、解构多于建构的社会转型民国政府三大使命的失落:工业化、文化重建、共和制民主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1949--1978: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中共回避不了的三大使命解释:为何土地私有;为何搞合作化;为何有文革......社会集体主义的两大败笔:1.生产领域的农村公社制2.资源配置领域的国家托拉斯制1978--2005:以经济个人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改革的三个逻辑起点:1.农村:体制外突破,绕开制度壁垒2.城市:体制外放开,体制内激活,3地方分权结论之一:中国道路是独特的,不可重复;因为不可重复,才更具有世界意义.经济市场化: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1.功利主义的兴起与社会价值哲学的迷失;2.地方主义与社会平衡的执政理念的冲突;3.商业伦理与儒学伦理的冲突;4.经济民主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5.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 6.私人品充分供给与基本公共品严重短缺.7.市场分割中的所有制歧视,损害市场效率和国有企业收益的公允性,甚至损害政府的公信力.8.要素分配中的"价格歧视",使普通劳动被边缘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偏移,恶化了劳资关系.9.失去伦理约束的个人可能因利己而损人或因损人而利己,导致社会运行成本上升.第四次转型:公民社会的全面建构1.全面改善微观基础2.全面缓解结构性冲突3.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文明基本价值走向的民主政治体系.第四次转型的实质:政府主导型的商业社会走向和谐、动态稳定的公民社会.社会契约中的权利均衡1、权利可分为两组:公权和私权.公权是受公众委托之权."公务员"就是由公权的这种属性派生出来的.私权是个人和组织赖以存在和交往的必要条件,有时表现为人权,有时则表现为物权.公权运行的效率取决于公权行使者对公众的责任强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