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21世纪经济报--第三方评估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进展顺利
第三方评估在官方层面由上海市发改委统筹。上海发改委副主任顾洪辉在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的情况来看,评估进展非常顺利,“我们分别对外资企业、贸易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还包括与一些专家的座谈。”初步评估结果显示,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普遍认为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试点进展非常顺利,而且使得企业受益。
这与大多数受访学者的评价相一致。多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学者对自贸区试验给予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思维转变已经明显有了效果。根据学者的估计,自贸区的第三方评估内容将围绕中央所关系的问题进行:
一是为制度落实设计具体的方案和流程,比如对外商投资进行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的文本是什么,如何改进,这就是操作方案,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上,如何取消年检改为公示、如何公示等工作流程亦是自贸区接受评估的重要内容。
孙立坚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是目前自贸区做出的最大业绩,对行政服务方式、行政审核和监管的相互关系上,目前已经形成了效应,亦有很多地方开始效仿自贸区的做法。自贸区从思维到行动到结果的呈现仍需要时间,明、后年评估将会看到自贸区释放的更多业绩。
“上海自贸区在金融上的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只有牢牢抓住金融开放,上海才有望成为一座可以配置全球性资源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看来,建立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是自贸区的改革“重头戏”,将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形成有效互动。
“实际上,自贸区需要具备四大功能,一是传统意义上货物的自由贸易,二是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三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四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袁志刚告诉记者,“围绕着四大功能的拓展,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做了很多事情,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货物贸易便利化的提升,就是要建立一个与全球接轨的国际营商环境。在投资和服务的便利化方面,为应对全球化趋势,自贸区率先探索了“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对内外企业一视同仁的开放,通过放宽准入,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企业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创造创新,而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力促进自贸区服务功能的提升。针对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自贸区构建了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等子系统。
袁志刚认为,这一年来,金融改革创新上最大的亮点就是自由贸易账户的落地,“让人民币的离岸和在岸市场形成一种沟通”。他指出,自贸区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金融创新相关的条例、实施细则,更多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也即将对外亮相。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多数是“引进来”相比,一年来自贸区在资本“走出去”的力度上不断加强。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保险业正面临巨大商机,离岸保险、航运保险、责任保险、货运保险、出口信用保证险、再保险等保险领域发展空间巨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认为,上海自贸区应当以实物贸易、转口贸易为主,也就是在原来保税区的基础上升级,希望更多的集装箱到上海来中转,提供比中国香港、新加坡更好的服务,包括资金进出、企业注册的便利等。
解放日报:专家之眼观自贸区--用什么衡量上海自贸区的成功
袁志刚(复旦经济学院院长):上海“四个中心”基本建成。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自贸区应当以实物贸易、转口贸易为主,也就是在原来保税区的基础上升级,希望更多的集装箱到上海来中转,提供比我国香港、新加坡更好的服务,包括资金进出、企业注册的便利等。
陈学彬(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为全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教训。
何力(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当上海自贸试验区取得的实绩引起世界媒体和经济界的关注,并有底气将自贸试验的经验法制化,在全国推广,为深化改革作出历史性贡献,这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