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召开了由孙立坚教授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暨“国际金融治理与世界经济展望”研讨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我国现阶段人文社科研究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包括应用对策研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类。今年由孙立坚教授为首席专家,宋铮、林曙、田素华、陆前进、王永钦等主要研究人员为子课题负责人的团队申报的“重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亚洲的视角和中国的选择”项目中标国家社科重大基金,显示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此方面的研究实力。
本次的开题研讨会有幸邀请了目前研究国际金融治理问题的校内外最强的专家阵容,他们是(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学彬、上海市金融办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崔远见、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研究处处长刘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潘英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处长郑红以及子课题成员复旦大学金融系教授林曙、国际金融系副教授陆前进、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副主任田素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永钦参加。
本次会议在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葛宏波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首先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和致公党上海市委秘书长凤懋伦进行开幕词,杨处长和凤秘书长对孙立坚教授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表示祝贺,并认为这是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前沿热点研究实力的一个肯定和认可,同时希望孙教授和各子课题负责人能够抓住这次的契机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研究人员。
国家社科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2011年是国际金融体系动荡发展的一年,债务危机的蔓延和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扰都使得经济学家对国际金融治理提出了新的思考。本课题紧紧联系现实,在对国际金融治理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也对世界经济的未来做出了自己的推测。
本次研讨会首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发言,徐所长主要介绍了次贷危机过后,国际金融体系变得更加的脆弱,因此,当前的金融治理要从救助稳定机制和救助资金来源与遏制市场操纵和过度投机来入手,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连锁性的收缩和震荡。最后,徐所长建议在G20的框架内继续就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和抑制市场操纵和投机进行磋商,通过制定详细的规则来规范国际金融活动。同时尽快落实G20戛纳峰会关于将金融稳定理事会地位提高的决议,与BIS和IMF协调,执行G20赋予的国际金融监管职能。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结合“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表精彩点评。他坚信中国经济未来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接下来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发言,袁院长就西方的债务危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指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是这次债务危机的深层原因。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格局,或者说是全球红利的分享机制导致了全球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非均衡。欧洲的低增长无法满足西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公共福利的大幅攀升,从而引发社会危机也是造成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主要就我国的汇率与储备管理困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发展来改善,同时要尽量的避免高福利的社会制度,通过技术提升和财富保护来“修炼内功”,吸引人才。同时他还提出建立上海离岸美元交易市场,通过人民币在岸市场的扩大和与之相应的离岸市场的回流机制建立来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学彬教授主持并发表精彩评论,他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研究处处长刘斌做主题发言,并指出在当前欧债危机前景不明朗和国际金融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促进我国出口企业的结构转型和扩大内需来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同时,刘处长还对如何理解本次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由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依然十分充足,但是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依然沉重,因此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性质是微调和预调。
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副主任田素华副教授做出精彩点评,他认为积极的干预在我们国家希望通过货币政策干预能够调整经济结构,其实货币政策是一个宏观的工具,很难达到结构调整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处长郑红认为,国际汇率监督的法理基础是汇率主权的让渡和争夺。当前的汇率监督的体系可以概括为两大文件、一个目标(汇率体制的稳定)和两大支点(对汇率水平的评估和对汇率体制的监督)。同时也提到了国际汇率监督的新趋势,要扩大多边监督体系,并建立对金融部门的监督机制。最后,郑处长指出,中国要根据国情来进一步的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且要通过强化技术分析和加快结构性改革,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和事务来完善和应该国际汇率监管新趋势。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王永钦副教授发表精彩点评。他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大国和经济小国之间由于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所以,很容易形成结构性的顺差和逆差。
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林曙教授在题为“从已知到未知:欧元前景分析”的发言中分两方面阐述。在学术领域,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最优通货区理论,指出汇率安排其要旨为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来选择一定的区域构成使用同种货币的通货区。实际上,现在欧元区只是统一了货币政策,然而,财政政策的不统一给欧元的未来之路带来了不确定。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主持并发表精彩点评。他认为,今天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上的刚性是德意志央行抗通胀意识的典型体现。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崔远见在题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能力”的发言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首先,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提升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能力,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其次,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完善的需要。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的潘英丽教授在题为“国际货币环境不稳定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的发言中指出未来10年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将会变为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以中国为首的亚洲,西方很可能陷入长达10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格局。然后潘教授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潜能与推进方案主要从实证分析与战略设计方面和我们分享了她的学术成果。
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陆前进副教授发表精彩评论。他强调了人民币国际化需重视人民币回流的积极作用。
会议的最后,孙立坚教授代表项目的研究团队对此次各位专家学者的出席并提供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同时也谈了自己对这个项目的看法,研究课题组将尽全力做好此次的项目,并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治理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