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际经济学研究前沿青年学者对话”圆满举行

  发布日期:2016-11-21  浏览次数:

2016年11月15日下午1:30-4:00,在经济学院泛海楼714会议室,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47期暨2016年度复旦大学国际经济学学术圆桌“国际经济学研究前沿青年学者对话”顺利进行。本次报告由程大中和罗长远两位老师主持,参与对话的是叶海春、谢一青、李志远、樊海潮等四位从海外学成归国、陆续加盟世界经济系与世界经济研究所的青年学者。

报告一开始,程大中老师作了简短的开场白。他说,今天的学术活动与以往有所不同。我们在“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的标题之外,新加了“复旦大学国际经济学学术圆桌”的副标题,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更为高端、更加具有目的性的国际化学术平台,以增进对三个一般性问题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如何通过研究无限接近问题或事实的真相,从而增进新的认识、推动实践发展?还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平台,砥砺思想、切磋技艺、增进学术,促进复旦大学世界经济或国际经济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高这一学科的国内外声誉。今天是第一次举行这样的学术圆桌会议,以后还会不断发展、充实与完善。

叶海春老师带来《货币政策前沿与研究经验分享》。她提出国际经济学领域前沿问题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估计中的因果识别、非传统的货币政策三个方面。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传统研究更多地关注利率传导机制和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封闭经济;前沿研究更多地关注信贷传导机制和微观层面,拓展到开放经济体,关注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研究货币政策效应估计中的因果识别问题,传统研究主要采用宏观数据和时间序列方法以及通过央行会议记录的叙述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前沿研究主要采用微观主体的数据,利用行业或企业间的外生差异进行研究。传统货币政策研究关注的是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非传统货币政策(名义利率达到0)的研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为热点,主要分析跨国银行和跨国企业两个主体的跨国借贷行为。叶老师最后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她提出,研究质量的高低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想法,而获得好的想法则必须多看、多想、多交流。

谢一青老师在分享了一些学术大牛们关于前沿研究的看法。Don Davis 认为很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内容,但要独立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如果要做理论研究,需要阅读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如果要做实证研究,需要阅读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献。Andy Bernard认为可以做的话题有异质性进口企业,以及进口企业和出口企业的匹配等。Pol Antras最近在做的话题有外包(outsourcing)、离岸(offshoring)和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等。Marc Melitz提出现在研究的趋势在全球价值链以及贸易、生产力和创新的相互关系上,企业异质性以及政府运用政策吸引FDI的话题也值得关注。

李志远老师就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主体、研究问题和研究动机三方面带来了自己的分享。选取研究主体时,要基于中国(based on China),中国的情况为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不应仅仅限于中国(beyond China),国际贸易在全球拥有大量参与者,贸易保护主义会伤害所有国际贸易的参与者。在选择研究的具体问题时,要基于实际(from practice),国际经济学是一个实际问题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主要是理解经济是如何实际运行的;但不应仅仅限于现实(beyond practice),现实问题只是研究的开始,更需要看到这些普遍的经济定律的机制。研究动机要基于兴趣(from curiosity),保持批判性思考;但又不仅仅限于兴趣(beyond curiosity),要找到重要的研究问题。

樊海潮老师演讲题目为《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选题与个人体会》,他从个人研究的角度谈了对于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些体会。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迁,早期由于研究数据的缺失,以理论研究为主;近期,由于数据日益充实,实证分析文章逐渐增加;目前,更多地运用仿真分析,运用模型来分析社会。樊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提出做学术研究要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要寻求合作、要努力、要善于交流。

四位老师演讲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张军院长拨冗特地参加了此次对话,并就非传统货币政策从危机回归正常的指标选取,以及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和叶海春等老师进行了讨论。华民老师指出,单凭微观研究难以解决贸易无法走向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并希望贸易领域的研究与金融领域的研究能够有进一步的融合。田素华老师指出,研究要对接现实,要能够产生政策影响力,要能展示复旦的气派。丁纯老师、干杏娣老师、沈国兵老师、肖志国老师、袁堂军老师、刘军梅老师、何喜有老师、唐东波老师以及在场学生,也分别与几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罗长远老师最后总结到,四位老师的分享告诉我们,研究要有一个有趣的(interesting)的题目,要能够深入的研究(investigating),同时要积极参加一些前沿的(leading)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换意见和增进合作,还要能够因地因时地变换(changing)研究领域和方法。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发表文章(beyond paper),更重要的是要产生政策性的启发。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晴记录和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