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另一部分人什么时候富起来?”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出版座谈会暨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8-07-09  浏览次数:

2018年6月30日,“另一部分人什么时候富起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出版座谈会暨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和上海格致出版社联合举办。

张 军 教授

会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担任主持,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陈宗胜教授主编的新书《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出版的座谈,后半部分是就中国收入分配的话题做专题研讨。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格致出版社的多位专家以及众多媒体人士出席了本次会议。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出版座谈会

陈宗胜 教授

陈宗胜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新书的脉络。该书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来阐述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的。前三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影响收入差别的关系:第一是中等发展阶段及农村发展与收入差别,第二是城镇经济发展与收入差别,第三是城乡结构转化区域差别等与中国总体收入差别的关系。后两篇是从体制变革的角度来探讨收入差别:主要是经济领域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包括所有制、市场经济化、经济体制市场化等大方面。第六篇是中国的财税变革与收入再分配。最后是预测和政策建议。

陈教授接着从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来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认为分配体制和激励制度的改革是40年体制改革的首要和根本,也就是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亦即邓小平的先富后富理论。这就要求适时、适当、适度的调整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从80年代基本上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看到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分配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结合该书的研究内容,陈教授指出: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纵向轨迹表明,总体差别已经越过拐点而下降,但差别程度仍较高,并解释了其背后的原因。第一是制度因素,公有资本积累的均等效应。第二是劳动差别,由于教育的普及、科技的普及也开始过了拐点。第三是贫困程度、贫困率的下降。第四是二元户籍人口导致的农村劳动的非农化,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城镇化,导致劳动收入比例上升。第五是二元经济背景下与两种公有制相联系的背景下的城乡差别下降。纵向比较之后,陈教授又从收入差别的横切面分析收入差别的格局,从金字塔形并没有直接过渡到橄榄形,而是过渡到了一个葫芦形。这是由于二元结构,葫芦形的底座就是农民,主要是农民,农村居民,上面的那块是城市居民。所以,这主要是城乡差别过大导致的,这会进而导致供需不平衡,因此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

陈 昕 先生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陈昕先生对该书作出学术评价。陈先生认为该书是扎实而富有创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证明了邓小平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政策的伟大,也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

洪银兴 教授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对该书进行点评。洪教授认为这本书体现了两个时代的收入分配思想。富起来的时代,邓小平的理论,强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整个社会富起来,这是一个富起来时代的收入分配的思想。另一个是加强共同富裕,特别是“另一部分人什么时候富起来”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把强起来时代的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利润又做了些创造性的阐述。

甘 犁 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甘犁教授也进行了点评。甘教授认为这本书的观点和他们的整体的研究很一致,包括收入分配的倒U理论,包括收入分配变迁的过程。在他们自己的数据里面也是这样的情况,一些重要判断,包括中等收入阶层不够发达,我们距离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还为时过远,低保、医保、个税体制等等有待提高,和他们的研究也非常一致。

二、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研讨会

万广华 教授

围绕第一个专题“二元经济与中国的收入差距”,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关注的是六千万的留守儿童,九千万的留守老人,以及超过一半的农村户籍人口对中国的收入差距的影响。万教授指出,我们国家的贫困问题有一个跟其他国家很大的差别,就是我们国家相当一部分的不均等的问题是由制度歧视造成的。而怎样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有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分配和贫困的决定因素,搞清哪些通过市场来解决,哪些通过制度来解决;二是收入不均等和收入分配恶化带来的后果特别是对犯罪、对健康的影响。

姚先国 教授

第二个专题是“关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评估”,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教授首先进行了发言。姚教授认为精准扶贫是中国创造的一个很好的经验,在全世界很有影响,证明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如果跟宗胜教授的书结合起来,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如何使得贫困不会再重演,根据现在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来看,最好是人力制度方面的差异化能够缩小,但这方面恰好我们存在很多问题。姚教授指出,精准扶贫是利用政治优势,大面积在很短的时间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它里面机制性、机理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好好的研究,并且需要设计长期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与生产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还是要紧密结合起来。

程名望 教授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程名望教授补充了导致贫困的三个原因。第一是地理因素,占44.7%的贡献率,资源禀赋差。第二是城乡收入差距,贡献率是38.2%,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导致了有些人贫困或收入不均等。第三是个人人力资本和家庭的特征,贡献率为17.1%。 程教授认为对中国今天来看,跨越拉美陷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精准扶贫最根本上未尽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并进而指出:从世界经验来看,华盛顿共识已经接受了世界大部分经济体的检验,就是说大部分贫穷问题可以随着经济增长不断的无为而治,贫困的发生是不断降低的。中国毫无疑问也接受了这个检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增长,我们并没有刻意关注贫穷问题,但是贫穷的下降率非常快,改革开放以后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只不过有人受益多一点,有人受益少一点,而穷人也是受益者。但对于贫穷陷阱,可能靠市场是真的不行了,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出面。

陆 铭 教授

第三个专题“城市化与城市内部的收入分配问题”由上海交通大学的陆铭教授担任主发言人。陆教授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首先,有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如果考虑到极端富裕人群的样本,那么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收入差距并未缩小。其次,由于收入差距的下降跟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是出现在同一个时期,拐点几乎都是在2008年、2009年,这两者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靠投资驱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就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出现下降的情况,而这些年因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里面投资驱动的现象开始有所缓解,投资在GDP当中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会相应缓解经济靠投资的时劳动力占比的现象,所以带动收入差距缩小。但现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时候,全国上下又产生了新一轮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冲动,从而我们之前看到的几年的收入差距下滑是不是有可能又死灰复燃。第三,从2003年以来上一届政府是大幅度采取了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转移支付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这种方式未必可持续。因为无论是从缩小收入差距还是扶贫角度来讲,关键是要帮穷人去提高它的收入水平来缩小收入差距。第四,是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未必是矛盾的,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很多维度上,一个最关键的机制就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如果劳动力是可以更加自由流动,一方面可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五,传统的城乡间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差距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当前随着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传统的二元经济里面的城乡间收入差距正在向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转化。现在在城市排斥贫困人口,有两个思想误区:首先,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向城市里面的集中,特别是向大城市集中,是因为这些消费型的服务业需要这些人从事的就业岗位,如果赶走他们,实际上城市的消费型服务业价格会上升,城市劳动资本会上升的,一方面对经济增长并不利,另一方面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讲,对城市居民必须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其次,劳动力自由流动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收入差距。如果劳动力无法进城务工,在一个国家内部,必须要通过转移支付给更多钱去做扶贫,而扶贫的钱最后又依赖于税收,是不利于整个国家进一步走向减税及刺激经济发展高质量的长效道路的。

叶林祥 教授

围绕第四个专题“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第一位发言人是南京财经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叶林祥教授。针对低收入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增长问题,叶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识别低收入群体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贫困,是受教育程度的原因,还是因为家庭中没有劳动力,还是因为残疾、生病等等。结合他们团队的调查研究,叶老师发现,在江苏,主要是因病致贫,因此,政府推出的免费体检,就非常有意义。因为这对于政府而言,不是一项很高的投入,但是其长期的经济效益却是非常显然的,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

陈 钊 教授

第二位发言人是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教授,陈教授主要谈的是教育与收入差距。陈教授认为由于人口流动的趋势是向城市集中,所以更多的应该是把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提供给在城市里面的常住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很多经验研究表明,大城市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更快的,工资上涨也更快,所以被限制在农村的人口的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是很慢的,不利于未来的收入差距的缩小。陈教授还指出:未来职业教育会越来越重要,因为以前农民工进城就可以打工了,以后技能的培训更重要,也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相对于城市内部异地高考,职业教育可能引起的矛盾较小。

会议最后,张军教授进行了总结。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从皮凯蒂来讲他的《21世纪资本论》,讨论全球的财富分配问题,到后来请来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哈特来讲企业的高管收入过快增长怎么办,再到前天晚上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康乃尔大学的巴苏教授谈全球化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生产外包会加大收入分配的差距,财富会朝极少数人集中。张教授强调本次会议是从皮凯蒂以来第四次比较重要的讨论,依然是讨论这个主题,非常有价值,受益匪浅,并向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

撰稿:张卓韧 朱红英

摄影:石 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