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复旦经院与泛海国金联合主办《复旦金融评论》创刊首发

  发布日期:2018-10-17  浏览次数:

40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书写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也给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发出了求解之邀。在此背景下,2018年10月15日,《复旦金融评论》应运而生,耀世首发。

《复旦金融评论》由复旦大学出品,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邀请了十位知名教授组成期刊编委会。其中,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担任主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出任联合主编。

魏尚进教授在创刊之初便对《复旦金融评论》提出殷殷期望:“期刊不需要对所有问题都有答案,意在搭建一处全球金融经济学界、业界、政界大家共勉共进,集思广益的平台,立足历史机遇,孕育思想光华,探索实践创新,引领时代变革!”

首期《复旦金融评论》收集了多位“大咖”学者的前沿研究和精彩观点,系统地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以来,中国在经济金融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期刊围绕中国金融力量、区块链发展、影子银行如何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魏尚进教授为首期《复旦金融评论》撰写卷首语的同时,发表了题为《鱼、熊掌或燕窝——在“二元悖论”与“三元悖论”之间》的署名文章,将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全开放的资本账户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比喻为“鱼与熊掌、燕窝不可兼得”的关系,并就“金融开放何以载舟?”、“制度不全的金融开放何以覆舟?”、“货币政策如何远离多事之秋?”三大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张军教授贡献的署名文章《土地与增长:理解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提出,如果说分税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第一次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成为激励地方政府扩大实业投资的催化剂,那么可以将随之而来的土地财政改革视为提速公共资本积累的引擎。如何理解土地与发展的关系?如何看待“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用好土地财政这把双刃剑?张军教授在文章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与此同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聘用教授巴曙松在首期《复旦金融评论》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国加入全球债券指数体系:进展、瓶颈与前景》指出: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佼佼者,中国债市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债券指数正在或计划将中国纳入其中。中国加入全球债券指数体系的进展如何?面临哪些瓶颈?存在哪些影响?巴曙松教授在文章中逐一解答。

此外,伦敦帝国学院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学教授富兰克林·艾伦和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等联合撰写的署名文章《中国金融的力量》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飞速增长,但同时涌现出诸多难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如何在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取得了经济上的繁荣增长。那么,中国金融体系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还应提供哪些支持力量?在深化金融改革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防范风险和危机?文章通过回顾、反思和展望,研判并注解了中国的金融力量。

“《复旦金融评论》除了要对当前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热点问题给予关注与分析,”魏尚进教授强调,“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尚未成为热点但以后将会成为热点的问题,也会以广远的视野、严谨的态度,给出前瞻性的预判和研读。”

《复旦金融评论》自创刊起就承载着百年复旦的文化底蕴,肩负着金融经济学科的励精图治,寄托着主创团队“探索实践创新,引领时代变革”的雄心壮志。我们在此邀请您一起再创中国金融辉煌的下一个四十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