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榜样的力量:学长分享系列”第九期主题活动在邯郸校区H6108教室成功举办。本次主题活动邀请到经济学院优秀校友——2011届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本科毕业生、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方翔博士,围绕“耕耘于数理,绽放于未来”主题,分享前沿学术报告及追求学术梦想的成长与心路历程。本次活动采用zoom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2023级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本科生金世霖同学主持。
学长分享
方翔学长是经济学院学弟学妹们心中的榜样。他从2019年起担任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宏观金融和资产定价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是2011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方向)本科毕业生,于201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广泛,特别是在汇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证、金融机构与中介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资本流动、资产价格中的宏观风险因素以及政府债务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金融学国际顶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他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作为主讲嘉宾在多个系列讲座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
方 翔,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2011届复旦经济系本科毕业
方翔学长的分享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沿学术报告,题为''Volatility, Intermediaries and Exchange Rates'',这篇论文正是他们发表在国际顶刊JFE上的论文。第二部分是成长历程分享,他围绕“耕耘于数理,绽放于未来”主题,分享了他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经历和学习心得,以及经济学、金融学PhD的申请和学习经历,为线上线下的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和建议。
(一)前沿学术报告
方翔学长首先介绍了这篇论文关注的议题——金融机构与汇率决定。汇率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变量之一,其波动与决定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汇率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汇率领域的研究历史悠久,但至今学界尚存在许多关于汇率的“谜题”,比如:消费与实际汇率之谜(Backus-Smith Puzzle)、远期溢价之谜(Forward Premium Puzzle, FPP)、汇率波动(Exchange Rate Volatility)、抛补利率平价偏差(CIP Deviation)等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尚无法解释的实证现象。其中,消费与实际汇率之谜是指现实中消费与汇率之间的相关性很低,而宏观模型中通常预测两者高度负相关;远期溢价之谜是指对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 UIP)理论的偏离,UIP理论认为套息交易产生的收益会被高利率国家的货币的贬值所抵消,而实际中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并不一定会贬值,反而可能会升值。
这些未解之谜的存在反映了汇率决定机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于上述谜题,方学长分享的这篇合作论文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强调金融中介机构在汇率决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并通过实际数据和理论模型结果的验证和匹配,从而在定量研究层面做出创新性贡献。
具体而言,在模型构建方面,论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及各自金融机构的汇率模型。每个国家都有家庭、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且能交易国内外风险资产。同时,考虑到金融机构在加杠杆时面临约束,论文通过在险价值(Value-at-Risk, VaR)模型来量化这种约束。此外,模型中还包含国际债券回报、净值与杠杆约束以及资产定价等角度的公式构建。
特别地,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预测,包括数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并在实际数据中进行验证。通过13个矩估计得到10个参数的估计值,模型与数据在多个方面(如消费增长率的标准差、出口比率、股票购买量等)保持高度一致,并得到了一些定量解释:首先,模型预测了汇率变动与消费增长差异之间的相关性接近0,与Backus-Smith Puzzle一致。其次,模型还预测了投资货币回报与利率差异之间的回归系数大于1,与Forward Premium Puzzle相符。再者,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的汇率波动性(5.3%)高于一般模型(2%左右),更接近实际数据(8%)。最后,就政策启示而言,论文构建的模型揭示了汇率、资本流动和金融中介之间的新关系,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验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方翔学长的学术报告通过量化模型揭示了金融机构在汇率决定中的重要作用,为解决汇率领域的Puzzle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的具体形式及其影响,以及如何在模型中更准确地反映这些机制,深化金融机构在汇率决定中作用的研究、完善汇率决定的量化模型,以及加强汇率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等方面入手,为揭示汇率的决定机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洞察。
(二)成长历程分享
说到自己为什么来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方学长讲起了高中选科、填报志愿时的趣事。高中时,对文科更感兴趣的他被迫读了理科。因此,他在填报志愿时,他无缘新闻、中文、历史等专业,只能在理科生可以报的专业中选择了偏文的经济。在复旦的第一年,他对经济学并没有特别感兴趣,希望能转专业学新闻,也常常在课外做采访、参与《复旦青年》报纸的编辑。但是,在听了陆铭老师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后,他为经济学理论的逻辑魅力、实证发现背后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能力以及经济学人的济世情怀所触动。本科期间每周二参加的工作坊也让他对经济学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原来梦想成为记者、小说家的他坚定地选择了经济学学术道路。
随后,方学长分享了自己走上学术道路、选择研究方向的故事。最初,本科阶段《国际金融》课上杨长江老师常说的“汇率是个谜”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宾大经济系读博时,一篇论文让他对解决“汇率这个谜”点燃了希望。后来,夏令营一节与汇率有关的课堂上,课件上反复出现的“leave your name here”极大地鼓舞了他。自此,他开始将汇率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然而,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方学长也分享了他与本科和博士同学刘洋老师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应对措施。首先,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视角,不能亦步亦趋地继承前人的观点,但他们对于交易机构、交易过程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都没有足够的了解。为此,他们广泛地阅读了大量文献,从顶级期刊和从业者期刊中寻找与汇率相关的研究材料。此外,他们也在和许多学者、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中对研究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方学长还分享了许多学术研究的经验和建议。首先,在研究领域的选择上,他强调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经济学和金融学不同分支有着不同的风格,比如宏观金融更偏重积累性,而有些领域更偏重发散性。其次,要寻找学术研究成果的贡献。贡献既可以是研究设计、视角和新颖的结论,也可以是经验证据、量化模型和理论基础。而要寻找贡献,就需要针对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去校准和探索,建议多参加学术会议,并与同行交流、阅读文献并关注其发展动态。
方学长特别强调了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要放弃、不要沮丧。一方面,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对于一篇学术论文,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是正常现象。面对反馈,我们应当聚焦于客观上需要提升的部分,而不是去满足每一个人的喜好;另一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没有一个研究成果是完美的,学术成果的价值取决于它对这一学科和领域的贡献,对于局部的批评不代表对整篇文章的否定。因此,我们要学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反馈,并对这些评价设定一个合理的界限,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再校准。
方学长认为,找到好的合作者对于学术研究也至关重要。因为在早期阶段个人的知识储备积累往往不足,好的角度和观点需要经过频繁的团队讨论才能产出。而团队的分工就要求团队成员既能互补、又能相互替代,比如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和低年级的同学合作,前者主要负责把握问题,后者则主要负责整理数据等基础性工作等;这样一级级传承下去,熟练掌握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逐渐找寻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此外,合作者应当有相近的背景,能够相互信任和体谅。
问答环节
经过方学长对他的这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讲解和对PhD学习经历的分享,同学们对如何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如何让自己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进行了提问,方学长也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各位提问同学进行了耐心地解答。
Q1:方学长,您在分享中提到对汇率感兴趣是源于杨长江老师的《国际金融》课程。那么,在本科到博士的这段时间里,您是如何一直保持对这个领域的兴趣的呢?
A1:实际上,我从本科一直到博士初期并没有专注于汇率研究。我的本科论文是关于打游戏的,这是一个关于同学(室友)彼此之间玩游戏的时间段的匹配程度的研究,而硕士阶段也是偏向其他领域。真正开始深入研究汇率,是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当时,我和刘洋同学讨论,觉得汇率这个领域很有意思,于是决定一起写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而且,当你发现某个问题在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你又能够用所学知识去尝试解答它时,那种成就感是非常强烈的。
Q2:您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数学公式的晦涩难懂而减少了对经济学的兴趣?
A2:确实会有这样的时刻。经济学中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模型,有时候会觉得很难理解。但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首先,文科生不等于数学差,热爱文科的人同样可以学好数学。其次,学习经济学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掌握所有的数学知识。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的数学知识的。所以,我认为关键是要保持对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面对挑战。
Q3:在学术研究中,经济学对数学有哪些纯粹技巧上的要求?
A3:取决于你研究的领域。如果你做一些非常理论化的研究,比如博弈论等,那么对数学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但在我所研究的汇率领域,数学更多是一个工具,用来构建和优化模型。我们需要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一个约束下的优化问题,然后求解一阶条件、二阶条件等。这个过程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数学技巧,但需要对数学有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
Q4:您对于想要申请PhD的同学有哪些建议?
A4:首先,你得善于跟各位学术界的老师交流,不管是正式的交谈还是比较随意的交谈,这都有利于老师更加了解你,并且我认为这是中国学生比较欠缺的一点。举个例子,我曾在咖啡厅与正在买咖啡的老师交谈,虽然时间很短,一般只有两、三分钟,但却很好地锻炼了我的沟通和交谈能力。其次,与老师交流不需要有太大的压力。老师通常会体谅你作为一个学生可能的不足之处。所以有勇气去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对于PhD的申请,我在这里想提一下,港大的金融研究团队发展非常快,现在大概有30位左右的教授,我们的研究产出在全球也能够排到大约前20名。对于PhD项目来说,我们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报销差旅费等。此外,港大的金融研究团队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合作精神。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大家会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心得。这种氛围对于学术研究和个人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次主题活动,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方翔学长对学弟学妹们的体贴和关切,而学长自己努力奋斗的精神也更能深刻地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榜样的力量”!我们相信这次前沿学术报告与成长历程分享,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学术、个人发展等多维度能量,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回忆!最后,希望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导师引领系列”和“榜样的力量:学长分享系列”活动能点燃更多学生内心奋斗的源动力,以优秀的老师们和学长学姐们为榜样,传承榜样力量,凝聚前行动力,立志成为面向未来的杰出的经济学家!
主办方:复旦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教务办公室
承办方:“榜样的力量”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