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国家重要的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复旦大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旨在培养造就有能力为新时代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政策咨询,帮助解决问题、改造好世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有能力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引领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
经济学院依托数理班和UIPE设立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本科“2+X”培养方案中设立了荣誉项目,通过荣誉课程修读、导师指导、科研实践、海外交流等措施,营造有利于经济学拔尖人才的成长氛围,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和专业志趣,帮助优秀学生获得深厚的专业基础。进入拔尖计划的学生需按照荣誉项目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读荣誉课程并开展科研实践。完成荣誉项目拔尖路径的课程修读要求和科研实践的拔尖学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荣誉学士学位证书,并控制每届荣誉学生数量,形成“优中选优、尖中挑尖”的经济学拔尖人才成长环境。
近期,第二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本科荣誉学生”名单在2024届本科毕业生中正式出炉。经济学院将陆续推出专栏,分期展示这几位“本科荣誉学生”的成长经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经济学院“本科荣誉学生”杨家尔同学。
杨家尔,2020级经济学(数理经济方向)专业,复旦大学“卓博计划”第四期学员,本科毕业后将继续在经济学院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
初识经济学
数理班的课程体系注重基础、硬核科学。本科阶段,在数理班的培养下,杨家尔同学逐渐熟悉经济理论,不断拓宽视野。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和《截面面板数据分析》等课程中,他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后续博士阶段的“三高”课程打下了基础。此外,数理班还特别注重经济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将经济学的直觉与抽象的模型巧妙结合。例如,在二年级的《财政学》课程中,老师把公共品、俱乐部、税制设计等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模型形式,用数学语言构建起了现实世界的框架,同时保留了经济学思想的内核。这种思维方式和建模能力,对于杨家尔同学是长期受用的,也对他接触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家级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起到了重要作用。数理班的小班教学模式也是杨家尔成长的重要助力。在这种模式下,同学间相互熟悉、氛围融洽,有机会与不同的同学讨论交流,了解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务情况。这种交流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让他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新的想法和灵感。
个人成长与探索
在大一寒假,杨家尔初次涉足股票市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好奇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原因、背后的定价逻辑,以及交易者们的决策依据。最初的探索阶段,他尝试通过网课、财经新闻资讯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试图从中汲取知识,但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形成一套全面、系统且科学的认知体系。
进入二年级上学期,杨青老师的《公司金融》荣誉课让他受益匪浅。在第一堂课上,老师便在黑板上绘制了一个公司层面的资产负债表,涵盖了投资和融资两大核心模块。老师从资产的折现率与现值讲起,逐步构建起了公司金融的理论框架,使杨家尔首次系统地接触了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后来,杨家尔阅读相关的书籍,并积极寻找与股票市场相关的实习机会,通过实际操作以及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对股票市场的认识。
数理班提供的选课自由度也让杨家尔有机会进一步深化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在专业进阶模块中,他选修了与金融相关的三门课程:《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前沿专题》和《资产定价》。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让他对金融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堂上,老师们分享独到的见解,以扎实的理论功底,系统地传授了金融学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研究。特别是在《资产定价》课程中,郭雳老师一步步推导了CAPM、C-CAPM与APT模型,并介绍了行为金融、期权期货、文本分析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知识。这些内容为杨家尔搭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使他能够用所学模型去尝试解释股票市场上的定价与交易行为,激发了他对资产定价、量化交易等领域的浓厚兴趣。
走上学术之路
自大三起,在张宗新老师和刘庆富老师的指导下,杨家尔开始了学术研究的尝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并从研讨会的文献汇报中学习知识、拓宽学术视野。
在每一次文献汇报与交流中,杨家尔都能听到金融学各个领域的前沿动态,对各个研究方向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阅读并整理文献,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术研究中蕴含着的思想与智慧。每一篇顶刊文献,往往都凝聚着研究者数年的心血和精力。通过阅读这些文献,从一行行精心组织过的语言中,他能够窥见走在前沿的学术研究者们思想的精妙与研究的不易,也能从中获得许多新的想法。
令他更为惊喜的是,诸多在股票市场上曾接触到的有趣概念与策略,例如风格变化、因子投资等,都有着扎实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这些概念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模型化的精准表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理解愈发完善。
受到这些启发和激励,杨家尔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希望能在老师的培养下,成为一名真正的学术研究者。他期望能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进一步解释、理解和完善这个市场,为学术理论和实际应用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