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从田野调查中理解中国乡村振兴 |经济学院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课

  发布日期:2024-05-11  浏览次数:

图片

5月10日,由经济学院章元教授开设的本科生社会实践课程《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田野调查》结束赴上海市金山区和平村、上海市松江区陈家浜村的实践调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培养掌握经济学理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熟悉农业农村实际情况的高水平经济建设人才,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农业农村繁荣发展的重大要求。授课教师章元教授多年来持续深耕农村贫困、劳动力流动、城乡融合等领域,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农村田野调查和撰写咨政报告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章元教授为本科生讲解了新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政策沿革,为同学们理解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打下基础;同时他还系统讲授了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研访谈、撰写调查报告等田野调查方法,为学生后续开展田野调查打下了方法论基础。

4月和5月,章元教授带领学生分别走进奉贤吴房村、金山吕巷镇和平村和松江东夏村,实地调研当地乡村振兴项目的实际运营效果。通过实地了解上海市郊区的乡村振兴中的几个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环境背景下的项目实施进展,同学们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前景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田野调查,同学们将课堂所学与现实问题结合,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章元教授带领同学们调研走访的三个村落分别是思尔腾集团乡村振兴项目已建设完成、建设中和建设初期的项目。同学们调研发现,乡村振兴最为核心的问题,首先是在“树老、地老、人老”的局限上,建立起规模化、融合发展的产业,考虑工业配套、城镇配套、如何落地、如何协调消费场景的问题,避免造成二元不协调问题。走访过程中,同学们品尝了吴房村特色的黄桃汽水,了解了和平村草莓种植的历史,参观了东夏村以大米为特色的体验馆。同学们发现,在因地制宜地确定各村产业的基础上,资金、人才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用什么钱建设?预计收益多少?如何偿还借债?这就依赖着政府投资、自筹资金、银行借贷和经营方式的统筹规划。和平村项目巧妙地通过金融创新,从农发行融资,并和村委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将经营收入作为主要的还款来源。东夏村项目,地方政府提供国有资产(如果园)并控股运营,收益部分作为国有收益上交,一部分以国有企业形式管理。接着是村民安置的问题。三个村分别采取了三种方式,在充分考虑村民需求的基础上,妥善安置他们。吴房村是集中安置“事前”状态,村民把主楼腾挪并租赁给村集体,自住辅楼,自主经营打理,提供了强激励,可获房租和就业两部分收入。和平村是集中安置“事中”状态,分割宅基地指标,村民可以“租一住一”。而东夏村项目是集中安置“事后”状态,基本已经完成了“平移”“上楼”,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盘活遗留的老屋。

通过几次调研,同学们了解了几个不同特色项目的整体规划、出资方式、运行情况,如何统筹资金、建设、运营。同学们还学习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振兴工作,如何和当地村民和政府部门做沟通。乡村振兴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必修一课,实地探访更让同学们深刻地了解了这门课。未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将继续开设此类实践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能力的经济学人才,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图片

▲统一规划整理后的居民旧宅

图片

▲村民集中居住点房屋内景

图片

▲村民集中安置点外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