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毕业演讲 | 范文仲:新时代的复旦精神之光

  发布日期:2023-06-25  浏览次数:


2023年6月21日上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在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1990级本科、1994级硕士,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文仲先生为同学们带来毕业演讲。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今天受邀参加经济学院毕业盛典,重回复旦的感觉非常亲切。1990年我考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专业本科学习,当时经济学院有经济系和世界经济系,后来国际金融专业从世界经济系独立出来,成立了单独的系。我们90级本科的第一年在南昌陆军学院军训,91年才真正来到复旦校园,94年我和几个同学提前本科毕业,保送读研,96年又提前硕士毕业,前后在复旦校园学习生活了五年时光。可以说人生最青春的岁月都留在了这里,复旦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时光荏苒,30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可能很难想象,我们刚在复旦读书的年代用餐还需要使用粮票,饭量大的男生每天的配额不够还要向同班的女生借;五角场每天晚上都摆设五花八门的地摊夜市,浦东当年还只是大片的农田。过去三十年,国家和社会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把毕业后的一些人生感悟和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分享,希望你们能够借鉴参考,成为新时代的民族社会栋梁,为母校争光。

第一个分享的感悟是把毕业看作进入社会大学的起点,保持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可能非常兴奋,觉得好不容易学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要毕业了,可以不再考试、不再学习了。但我告诉大家现实远没有这么轻松美好毕业典礼标志着大家校园集体学习生活的结束,同时也是自我社会学习的开始。今天之前,你是为了考大学、为了毕业拿文凭被动学习;今天之后,学习与否成为了一种可选项,而作出何种选择,将决定你未来的人生。

我们常说现在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也太大了。毕业10年之后,你会发现你以前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已经不再适用,当年高分才能录取的院系,可能渐渐无人问津,未来你也许会做和今天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要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竞争,必须要重复不断的学习。今天你拿了经济系还是国金系的毕业证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保持复旦教予你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复旦校训要求我们博学笃志。学习的时候,不一定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有时闲学杂书可能更实用。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高中的时候,曾经选修了两门课,第一门是计算机。当时计算机在中学非常少见,我们用286的机器,学习汇编语言,尽管编写的画图程序非常原始,但自我感觉很酷。80年代后期,我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一次看到苹果电脑和鼠标展览时,极为震撼,下定决心以后赚钱一定要买一台苹果电脑来打游戏。第二门选修课是数理逻辑,我还记得教员是北师大毕业的一个非常清瘦的年轻老师,他从最简单的几条公理和逻辑关系逐步推导出庞杂的数学体系,非常神奇。虽然这两门课都不是高考考试的内容,后期能坚持下来的学生越来越少,我却非常喜欢。事实证明,在后面的求学工作中,大部分的高中课程内容我都忘记了,但这两门课外课的学习内容却印象深刻。在耶鲁读书期间,高中时的计算机功底帮助我精通各种统计绘图软件,在统计计量实验室找到了管理员的岗位、用一个周末设计了耶鲁国际金融中心的网页、帮助知名教授花两个星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三维动态经济地图模型。数理逻辑的爱好让我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对逻辑的清晰性非常敏感,可以胜任繁重复杂的工作。这些都要归功于早年兴趣选修课打下的基础。

未来工作中除了培养闲学雅趣,也一定要有跨界思维,因为社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历史上一个企业成长壮大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但现在如果能抓住时代机遇,企业从初创到成为世界500强,只需要10-20年,反之,如果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在一些重大的选择关头做错了,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从鼎盛到破产,也仅需要5到10年,曾几何时,诺基亚、柯达胶卷等企业曾辉煌一时,现在已经不见踪影。在当前的社会里,真正可怕的对手很可能不是天天看到的竞争对象,而是看起来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和机构,但随着技术和科技的突破,他们突然出现,横扫一切。就像诺基亚的对手不是摩托罗拉,真正打败他的是苹果;通用、福特的最大威胁也不是克莱斯勒,而是特斯拉。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规模和人数多少,而是对未来趋势的洞见和把握这种趋势的能力。

此外,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和谦逊的心态,和既怀疑一切,也包容一切的探究格物精神。毕业之后,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满腹经纶的智者,拥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讲唯物论,但也要认识到人认知的渺小与局限。我们看不见的事物不一定不存在,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也不一定是迷信。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在追求拥有更多,但从哲学上讲,“无”远远大于“有”。一个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掌握的和理解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而不能掌握、不能理解的事务太无限了。现在不能理解的事情,未来可能成为现实。例如古人讲天有不测风云,但现在有了人造卫星、探测气球和超大型计算机,就可以准确的预测天气。因此,在学习工作中看到的一些新现象,不要想当然,套用原来的理论框架进行武断,而要随时保持好奇审慎之心,勇于观察研究,keep an open mind,复旦校训讲“切问近思”就是提倡这种探究格物的精神。

第二个感悟是不论是文科、理科的毕业生,都要关注科技的变化,尽量选择与科技创新趋势和社会核心资源相关的工作。从历史上看,三次大的科技浪潮帮助人类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我们称之为“3S”革命。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农作物耕作和社会集居提供了充沛的食物和专业分工,解决了人类的的生存问题(“Survival”),土地和人口是社会的核心经济资源,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第二次是工业革命,人类第一次实现将其他化学形式能源有序转化为动能,进入机械化时代后人类变得更加强大(“Stronger”),矿产和能源是核心经济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上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计算机诞生,人工智能出现,人类变得更加智慧(“Smarter”),数据和信息成为新的核心经济资源,将成为未来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金融是建立在信心与信息基础上的特殊行业,这一轮的信息革命对金融的影响就更加深远。

当前,我们认为未来金融发展两大趋势值得高度关注:第一个趋势是金融的智能化。像Chat GPT这类生成式AI大模型技术发展将会对各个行业造成深远的影响。现在传统的金融机构还在靠分支机构来获客,靠专业员工来提供投资和银行服务。金融机构之间还在比拼资产多少、分支机构多少、金融从业人员多少,但这一切很快会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未来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将是你的数据库有多大,你的算力有多强,建立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的金融垂类专业模型注定会取代那些标准化强、重复性高、有明确程序规范的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如果你现在进入这些领域工作就要有危机意识了。

另外一个金融发展趋势是数字的资产化。现在数据大家天天都在用,但它只是资源,还不是资产,真正的内在价值没有完全体现。理解数字的价值化意义并不容易。我想先讲个小故事。90年代中期,我曾在国家财政部工作,集体宿舍在公主坟。当时中国还没有房地产市场,企业和公务员房屋都是分配的,每个月的租金很便宜,但也没有产权。那是中国城市家庭的主要资产基本上只有储蓄存款,一般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我到了美国留学之后,看到耶鲁大学教授的房子都是几十万美元的价格,心想这么贵的房子中国人什么时候才买的起啊,估计这辈子都买不起。但是,98年之后,中国政府开启了房地产改革,单位和企业不再分配房子,原有的房子明确产权后,建立了房地产市场进行交易,巨大的资产价值一下子就被市场挖掘出来。现在只要在北京的三环以内有套公寓,动则就价值数百万甚至千万,回头再看耶鲁教授的房子,简直太便宜了,一个老北京家庭就可以买几套。仔细想想,这种巨大的变化不是五加二、白加黑干出来的,而是通过经济要素市场改革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种价值挖掘的影响是极其深远,通过核心要素改革,中国家庭的资产和财富总量一下子就跃居世界前列,颠覆了中产家庭的生活方式。

同理,当前数据作为一种核心要素资源,虽然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但资产属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只有实现确权、流通和交易后,才会从社会资源转变成可以量化的数字资产,后续通过进一步金融创新,进而演变为生产性的数字资本,才能真正释放其内在价值。我们认为,从原始数字资源、到数字资产、再到数字资本的不断演进过程,正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也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资本来源。同学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可以选择这些和科技发展趋势相关、面向未来的创新领域。

第三个感悟是年轻的时候不要满足停留在人生舒适区,要敢于作从01的尝试,培养落地执行力。今天同学们从复旦毕业,面临各种各样的职业选择。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职业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创业。这里说的创业不是要求大家仿效比尔盖茨或扎特博格辞职辍学,去开一个star-up,也不是说一定要搞个公司上市才过瘾。其实每个单位都有创新创业的机会,每个岗位都有大量从0到1的需求。一个单位开创一个新的部门也是创业,一个机关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和机制也是创新。

如果要创业,就需要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什么叫艰苦奋斗?不是说像过去贫穷年代那样吃糠咽菜才是艰苦奋斗,在这个时代是指没有资源、没有人手、没有条件,你也要把事情做成。很多事情是知易行难,当年从监管部门的司局长转换到金融初创机构的负责人,我和筹备组的同事们经历了从0到1创业的历程。从最初的工商注册、股权划转,到后期的业务开拓、牌照申领,非常的不容易。这种付出远比坐在办公室里当领导难得多,但这几年的收获也远比坐在办公室里大得多。经过三年的发展,北京金控集团和中信集团去年获央行和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两家金控持牌机构,也是迄今地方唯一获批的一家金控集团。这几年我的创业体会是,世界上所有的好事都多磨,天上从来没有馅饼往下掉,万事俱备的项目怎么会轮到你去开创呢?如果选定了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并且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在创业过程中,很多重要的创新在一开始是不被人理解的,往往会被大多数人嘲笑,发展得不到支持,考评得不了高分。就像ChatGPT,投入巨大,但在1.0和2.0版本的时候并没有展现出惊人之处,和谷歌的模型相比显得很幼稚,但OpenAI团队一直默默坚持,等到ChatGPT出现后才大获成功,获得世人的理解和尊重。北京金控集团在刚成立的时候,把成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和核心运行商作为发展的目标,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为什么不全力去拿更多的传统金融牌照和资源,而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搜集数据和发展征信方面呢?我们顶住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经过三年的发展,集团下属的金融大数据公司已经聚合了首都的所有公共数据,推动了数千亿的普惠信贷服务,业务覆盖范围扩展到京津冀和整个北方地区;成立两年的朴道征信公司的调用量超过100亿笔,日均调用量超过5000万笔,成为全国调用量最大的个人征信机构;新设不久的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牵头首都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训练集的建设,打造统一算力交易中心,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渐渐展现强大的竞争力。这些事例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沉心静气。同学们毕业后,不仅要跟随社会发展潮流,有时为了实现创新引领,也要勇于坐冷板凳。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四个感悟是人生不可能都是坦途,心理韧性比性格硬度更重要。同学们毕业之后必然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有些事情发生时看起来像天塌下来,痛苦的不行,但是如果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推动转换,事后可能会转变成好事情。

90年代初期,复旦和北大两所大学大一的新生要到军校军训一年。一开始很多学生都觉得浪费时间竭力逃避。我高考那年以为只有北大军训、复旦不军训,没想到报完志愿之后国家宣布增加一所院校,复旦新生也要军训一年。刚开始非常懊悔,担心浪费时间,但志愿已经不可能改变,最终无奈去了南昌陆军学院报到。那一年过的真的非常艰苦,天天要出操队列、养猪种菜,经常单兵拉练、紧急集合,有段时间每天傍晚还要五公里负重越野跑,平时出校门都要请示审批。南昌夏天40度高温,我们中队练完队列后发现宿舍停水停电,大家只能坐在操场拉歌把身上衣服晾干。当时天天盼着军训早点结束,但后来渐渐发现,这一年的锻炼其实为未来人生打下了很好的身体基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四年大学生活记忆最深刻的反而是军训那年的日子。试问在座的同学,有几个养过猪挑过粪?跳过火圈打过高射机枪?正因为有了这段军训经历,后来工作和学习再苦的日子也都觉得轻松平常。因此,同学们大可不必为一时的不如意和挫折患得患失,有些痛苦磨练反而能玉汝于成,转换为未来发展的动力。

反之,有时苦苦争取的机会也不一定全是好处。在复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我有幸两次提前毕业,在全校获得这样机会的同学凤毛麟角,非常风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科和硕士阶段我曾舍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提前把高年级的课程全部学完,在校期间没有和寝室同学看过一次校外录像,也没有和班级同学打过一次牌。当时能提前毕业当然很高兴,觉得节省了两年读书时间,但是多年后,当我们本科和硕士的同学聚会,回忆起毕业前的各种趣事和欢笑时,我都没有丝毫印象,感觉是旁外人,才发现人生不能总拼速度,也要看过程,自己错过了每一次毕业季的欢乐,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大的缺憾。

第五个感悟是经济学院的毕业生应不忘经世济民的初心,秉持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中国的儒家文化力量非常强大。我的老家祠堂中至今保留的族谱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按照族人的规定,人生最好的职业是读书报国,其次是耕田务农,儒家耕读文化的思维非常典型。连我的名字都是按照宗族的辈分取的,世代传承,这种影响无形而强大。

儒家精神讲求服务社会,积极进取。在复旦读书期间,我积极从事社会工作,1993年我有幸当选第31届校学生会主席。记得当年在3108教室发表竞选演说时,我的竞选口号是“一切来自同学,一切为了同学”。当选后,我领导学生会组织了新生杯演讲赛、社团节、校园歌手大奖赛、电影首映式等一系列校园活动,每隔两周的周一晚上,五号宿舍楼旁边的学生会大会议室都灯火通明,工作例会讨论非常热烈。到美国读书后,我被推选为耶鲁大学两岸同学会大陆方的共同主席,当时台湾方的共同主席是原台湾大学校学生会主席范云,大家都姓范,机缘巧合。我们在耶鲁校园共同组织了很多两岸文化交流研讨活动。两岸同学会的几位负责人平时经常聚会,指点江山,谈天说地,毫无隔阂,都是深具家国情怀的年轻人。

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我在国外投行工作,待遇和环境非常好。虽然当时住在东京和香港最好的街区、最好的公寓,但是心中一直觉得不安定。新世纪来临,是作为一名生活优裕的旁观者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参与国家建设作一名亲历奉献者?这个问题曾困扰我很久,晚上常常失眠。20年前的中国经济远没有现在发达,生活水平和国外差距很大,但作为投行宏观经济学家,我已经预见到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景,下定决心把工作地点从欧美逐步转回到亚洲,并终于在2006年回到了北京定居。多年后,当中组部的领导在干部考察的时候问我回国的考量,我也把它更多地归结为中华文化和传承的力量。

历史上,儒家将成功分为立德、立功、立言不同的层次。《左传》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些要求看起来很高,平常人很难实现,但我个人体会成功无论大小,重要的是面对不同的环境,都要有一颗积极正念的心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在顺势还是逆势,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理想主义。

这个建议不光对立志成为学者和公务员的同学有用,对于打算创业经商的同学也是一样。民富才能国强,经济学院的毕业生难免要和财富和资本打交道。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与时俱进,不能鄙视资产和资本,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好的企业不能光追求表面的资产规模和股票市值高低,天天热衷于资产配置和市值管理,而应该以解决社会痛点问题为企业核心目标,一个企业解决的痛点问题越痛,其价值就越大,市值和财富会自然上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ESG理念。

经济学院不少同学毕业后会从事金融工作。社会上很多人简单理解金融业的目标是赚钱,认为金融机构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增长和资产规模扩张。其实,我们认为金融是有价值观的。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跨时间、跨空间分配社会经济资源,通过商品交换和借贷投资,把生产要素资源分配给最需要它,同时最善于利用它的生产个体,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让未来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消费,让每个百姓有更多的经济选择,从而提高大众的生活福利水平,提升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边界”,这才是金融的初心。作为经济学院的毕业生,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经世济民的初心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金融价值观,这样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格局。

同学们,从明天开始,你们就要踏入社会,开始新的人生旅程,我希望上述个人感悟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未来的成长道路中,衷心祝愿同学们能把在复旦的所学所悟发扬光大,面对新时代,永远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科技的关注、从0到1的创业勇气、百折不挠的心理韧性、报效奉献的家国情怀,把独立自由的复旦精神传承下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成为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之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