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恐难以想象,在我国改革开放6年之后的1984年,“地租”仍被认为是私有权的产物。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时任系主任张薰华教授,当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土地有偿使用的观点,“港澳的租地办法可以采用”。这为国内建立土地批租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经世济民,这正是成立于1922年的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初心所在。
一百年来,复旦经济学人与时代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以“中国叙事”书写“中国经济”,努力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一百年来,这里大师辈出,为变革发先声,“回响”不绝。
【创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发行量之最】
“至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所有复旦学经济的学生听到的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蒋学模。”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他1981年考上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当时经济学系教授蒋学模在阶梯教室作报告,学生们都是争相前去,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去看明星演唱会。
早在1952年夏天,蒋学模就与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同仁一道编写了《政治经济学讲义》,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读物。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复旦时会见苏步青、谢希德、谈家桢、华中一、蒋学模(左一)等教授
创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发行量之最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是由蒋学模领衔编写。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较大影响的第一本政治经济学通用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第一次不再提及现代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当时,蒋学模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生产也要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这本教科书成为数代大学生的“必读书”,1980年首次出版,至今更新到第13版,印刷近2千万册。
【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有土地批租”】
说起《资本论》研究,张薰华是一个必被提及的名字。
“厚厚的《资本论》对我们来说是‘难啃的硬骨头’,张老师如同庖丁解牛,用最简单的逻辑来推演呈现,为我们推开了学习《资本论》的大门。”张军说。还有学生评价,师从张薰华研读《资本论》,就像喝茶喝出了味道。
张薰华自创了“圆圈论”,把《资本论》剖析归纳为六个圈层,形象且创新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回忆,他在复旦经济学系求学时,有一次张薰华为他答疑《资本论》,用手指在书桌上画了一串从小到大的圆圈,“这一方法,直到现在我还在使用。”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复旦时会见苏步青、谢希德、谈家桢、华中一、蒋学模(左一)等教授
创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发行量之最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是由蒋学模领衔编写。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较大影响的第一本政治经济学通用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第一次不再提及现代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当时,蒋学模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生产也要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这本教科书成为数代大学生的“必读书”,1980年首次出版,至今更新到第13版,印刷近2千万册。
【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有土地批租”】
说起《资本论》研究,张薰华是一个必被提及的名字。
“厚厚的《资本论》对我们来说是‘难啃的硬骨头’,张老师如同庖丁解牛,用最简单的逻辑来推演呈现,为我们推开了学习《资本论》的大门。”张军说。还有学生评价,师从张薰华研读《资本论》,就像喝茶喝出了味道。
张薰华自创了“圆圈论”,把《资本论》剖析归纳为六个圈层,形象且创新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回忆,他在复旦经济学系求学时,有一次张薰华为他答疑《资本论》,用手指在书桌上画了一串从小到大的圆圈,“这一方法,直到现在我还在使用。”
1989年复旦经济学院访日代表团参加研讨会。左起:张薰华、蒋家俊、郑励志、洪远朋、葛霖生、叶世昌
改革开放之初,对“市场”依然是排斥的。1983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方才提出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薰华在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国家也可以收取地租”。对《资本论》再熟悉不过的他,提出马克思关于地租的观点,并没有跟所有制挂钩,公有制下依然可以有地租,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据张薰华回忆,这一观点引起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关注,并建议他作了修改补充,后来这篇文章印发给了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张薰华的研究没有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打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脉络,用于研究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
毕生研究《资本论》,但张薰华并不迷信《资本论》。1980年,张薰华发表了《试校〈资本论〉中的某些计算问题》,这是中国经济学界首次有人指出《资本论》中的错误。
【往往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看各种文献资料来备课】
复旦经济学系教授宋承先,被誉为“双通”学者。他不仅谙熟西方经济思想史,对“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有着深刻洞见,编写了《<资本论>提要(第4卷)》,填补了中国《资本论》研究的空白。
上世纪80年代,他针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与政策,发表了大量论文,回应了投资、储蓄与消费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对策建议。
1988年,宋承先撰写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上卷出版,“予多样理论以切实同情之理解,兼具批判之思考”。6年后,下卷出版,比上卷增添了10万字。1997年,77岁的宋承先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作出修订,添加了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内容。
不管是给本科生还是博士生上课,他“往往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看各种文献资料来备课”。复旦经济学系1981级硕士生史晋川回忆,“老先生很有深度,听他上课要多读书,保证知识的存量,才能跟得上他的思路。”
复旦世界经济学系教授陈观烈,被誉为“开辟了中国金融学研究新篇章”。“陈老师教一门新颖的课程《货币银行学》,他自己编讲义。”朱民说,陈观烈强调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复旦经济学科将如何再出发】
回望峥嵘百年,复旦大学经济学科的起点可以追溯至1917年。彼时,复旦在国内首创本科学制的商科。次年3月,师生合股的复旦大学合作商店成立,此后又建立了“国民合作储蓄银行”。这两处是商科的最早实践基地,分别是中国最早的合作社与信用合作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创举。
1922年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成立。图为1923年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会集体照。
上世纪20年代初,国内经济规模的扩张刺激了人才需求,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应运而生。截至1949年,复旦大学商科和经济学系共培养毕业生3364人,占全校历届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为经济学系1947级毕业纪念刊题词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复旦在全国较早成立了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和公共经济系,其中多为国内高校首创。
1985年,复旦经济学院成立,下设的五个本科专业如今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994年,经济学系设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这是一种灵敏的嗅觉,尽管当时以福利分房为主,但已开始出现商品房。”张军说。
百年弦歌不辍,复旦经济学科培养了伍柏麟、吴敬琏、洪远朋、朱民、张军等为代表的诸多杰出人才。
经济学系老楼仙舟楼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复旦经济学科将如何再出发?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是过去600年少有的事情。”张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欧洲的崛起演化出一些稳定的条件:私有制、普通法、小政府、自由市场等,但中国的经济崛起似乎并不符合这些条件,当然需要新的理论解释。对于这一“中国现象”,不仅西方人困惑,我们更要发展“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扩展现有经济分析的范围。
2021年,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美国经济评论》,连续刊发了两篇复旦经济学院的学者关于中国经济研究的论文。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建设中国经济学一流本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复旦经济学人立足中国实践,融入打造中国学派的特征性元素;超越单纯以西方方法体系为主线的架构,强调立足中国视角来设置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一词,在古代指向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当下,建设“第一个复旦”的目标,意味着经济学科正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复旦经济学人,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