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媒体报道】新华社 | “经世济民”写就卓越 复旦经济学科走过百年再出发

  发布日期:2022-11-29  浏览次数: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起“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稿活动。征集上来的众多“梦想”中,有一条格外掷地有声:“我理想中的未来中国是须合乎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一段事实的。”

语出时任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的李权时先生。出身贫寒,历经战火,李权时始终以“天下大同”为理想,在经济学研究之路上探索救国振兴的方向。

君怀经邦志,旦赋济世学。复旦大学经济学科至今整整走过百年征程。一百年来,这里走出一代代如李权时一样,初心不改,扎实耕耘的经济学人,复旦经济学科的发展始终紧贴时代脉搏,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


▲11月27日,纪念复旦经济学科百年主题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

这里创造中国教育史上多个“第一”

时间倒回百年前,上海自开埠通商后发展迅猛。经济规模的扩张,刺激人才需求增长,建立系统规范的本土经济学高等教育体系迫在眉睫。1922年,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正式成立,隶属文科。诸多海外归国经济学者先后加入教师队伍,促进形成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学科氛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济学系随校西迁重庆,以朱伯康、张薰华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革命风雨中成长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许涤新、吴斐丹、漆琪生等著名经济学家在复旦大学执掌教鞭,使复旦成为中国南方经济学教学科研重镇。改革开放春风之下,为适应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才培养需要,复旦在全国较早地陆续成立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和公共经济系,并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经济系分离出经济管理系,即为复旦管理学院的前身。1985年,面对时代提出的学科及研究机构重组创新新要求,经济学院正式成立。学科设置齐全,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下设五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1979年,成立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世界经济系;1980年,经济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金融研究院成立,挂靠经济学院,是国内高校中第一家跨学科综合性金融研究教育机构……细数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的多个“第一”,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语带自豪。“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上天入地’为目标,着力推进学科创新升级。‘上天入地’意味着,学术研究既要创一流,接轨并跻身国际前沿,也要接地气,厚植并服务中国实践。”张军说。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纪念复旦经济学科百年主题活动上讲话。

近年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直升海外一流高校深造的本科生、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的高水平硕博论文均持续增多,海内外人才引进保持高留存率。在张军看来,这些变化正体现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向世界前沿稳步迈进。

“经世济民”为学院奋楫笃行提供不竭动力

追本溯源,“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并非为个人谋私利,而是为社会谋福利——要让整个社会的资源在国家、全球层面得到最佳配置。

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张薰华,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研究。改革开放之初,国内依旧排斥“市场”,他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国家也可以收取地租”。这一土地批租理论,奠定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1987年,深圳特区率先试行土地批租,随后逐步推广全国。

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一代代忠诚于科学研究理想、致力于服务社会进步的复旦经济学人扎实耕耘,接续传奇。


▲11月27日,纪念复旦经济学科百年主题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

“至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所有复旦学经济的学生听到的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蒋学模。”张军回忆说,当经济学系教授蒋学模在阶梯教室作报告,学生们都是争相前去,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看明星演唱会。

蒋学模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创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发行量之最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是由蒋学模与教研室同仁主编。这本教科书在1980年首次出版,至今更新到第13版,是几代大学生的“必读书”。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复旦经济学科也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

1977年,下乡五年的张晖明抓住高考制度恢复的机会,考入复旦政治经济学系。读书期间,他对改革开放后的企业改革产生浓厚兴趣,在蒋学模指导下,主要研究产权制度问题。

如今,张晖明毕业留校工作已近四十年,从不“关门做学问”,而是带领学生积极接触业界、政界等,希望把师生在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真正投入社会实践中。“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变革,更为细分化、个性化。”张晖明认为,“经世济民”的导向,为学院奋楫笃行提供不竭动力。

新时代,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担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学问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密切关注中国问题,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注重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升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的能力。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以及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等为代表的研究平台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智库机构。

站上新的历史方位 复旦经济学科再出发

27日,纪念复旦经济学科百年主题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众多系友特地赶回母校团圆,其中有人把一幅名为“宇宙一号”的作品定制在丝绸上,与经院全球校友会标识相呼应,预示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一个世纪以来,复旦经济学科英才辈出,5万多名学子遍布全球各地。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纪念复旦经济学科百年主题活动上讲话。

“总有学生们戏称经济学院是‘卷院’,我暗自欣喜,这说明年轻的、优秀的他们能在这里学到真本事、真东西,经济学院没有辜负他们澎湃的热情与美好的憧憬。”张军说。

注重理论基础,讲求深入浅出,是复旦经济学科办学特色之一。张薰华、尹伯成、王克忠、李慧中、张晖明、张军、袁志刚等教师因教书育人的成绩,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最近10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共有40多门课程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育人不限于课堂。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1993年入学经济学系。他记得,当时许多知名教授已经年迈,但仍和本科生打成一片。

“老师们平易近人,不仅给我们上基础课,也欢迎学生去家中当面请教问题,可以说将生活和育人全面打通,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李志青说,自己当年和同学创办经济学兴趣小组,邀请张薰华、叶世昌等老教授和张军、袁志刚、石磊等中青年教师周末为学生开讲座,从来无人推辞。

站上新的历史方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机制创新、育人平台打造的背后,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便捷可达的成长通道、教学相长的师资力量,是不变的灵魂。

同时,致力于开拓师生国际视野,积极提升国际化建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持续柔性引进著名社会人士担任讲座教授;举办各类国际高端学术会议,进行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广泛对话,汇聚海内外顶尖经济学家,交流和研讨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时代在进步,民族在复兴。“中国经济”需要更多“中国叙事”。“中国叙事”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知识体系有何影响?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重任落在更年轻一代的复旦经济学人肩上。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新征程上,希望经济学院把握历史机遇、胸怀“国之大者”,着眼世界一流、站稳中国立场、彰显复旦特色,赓续荣光、接力奋进,创造新的百年辉煌。(参与采写:殷梦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