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书上架 | 陈诗一主编:《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发布日期:2020-06-11  浏览次数:

《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陈诗一 主编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究竟如何应对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如何稳妥开展复工复产?如何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提高相关领域的公共治理能力?复旦专家和校外学者们争分夺秒著成《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一书,提供复工复产复市建议,为加强公共管理和应急体系制度建设、完善特大型城市治理建言。

 

如何让货币资金流动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对全球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三大股指连续多次熔断,道指创下了30多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国际油价一度崩跌超30%,美国WTI原油价格更是接近了20美元一桶的低点。美债、黄金、日元以及瑞郎等避险资产也一反常态出现暴跌和震荡,全球恐慌指数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高。

中国股市春节后首个交易日A股全线重挫,沪、深股指分别大跌7.7%和8.4%,创2015年8月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但很快回升,继而出现震荡和下跌,虽然幅度远没有美股剧烈,但是资金还是存在避险倾向,从股市转移到债市,导致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

可见,此次由新冠肺炎疫情引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风险不可避免带来了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资本市场的暴跌和震荡又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

事实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资本市场中资金的需求产生了极大冲击。疫情导致的复工延迟,一方面使得在复工之前,企业无法正常运营以获得收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支付的租金、偿还贷款本息、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却是刚性的,商业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管控的考虑还存在着抽贷、断贷的可能,这客观上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而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必然相应增加,形成对资本市场中资金需求的冲击。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恢复的政策。然而,在我们施行各种支持疫后经济恢复的金融政策时,不仅要考虑短期的效果,也要考虑其长期的目标。经济需要信心,市场需要预期,“后疫情时代”自然也需要足够量的投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再搞“大水漫灌”,不能再投向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业行业以及大城市的房地产业,而是要长期定位、精准投资与定向支持。

借疫情之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表现,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在此次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仅是短期应急,更是要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

一方面,银行要继续针对中小企业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作用,比如普惠性的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定向降准,发挥LPR改革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降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措施的落实,为中小企业能够获得长期资金支持提供合理通道。最近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举措诸如修订证券法、全面推行注册制以及出台再融资、转板上市、创投减持等新规,都将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上市、退市、转板、融资变得更为便利,压缩了套利投机的空间,有利于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科创企业。

继续加大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以及第三方支付建设,进一步提升线上支付、结算甚至融资的便利性

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在疫情期间,既减少了集聚和外出,又减少了纸币、硬币的使用,从而也就减少了疫情传播途径。第三方支付也可以发挥网上结算、降低支付成本、促进消费冲动、提供消费信贷等功能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成就了我国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第三方支付还可以发挥其信息和技术优势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提供更加灵活、门槛更低、成本更低的融资服务。

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智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建设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已经构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目前的交通网络以主干道为主,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向更多的城市、向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更广更深延伸,辅之以农村道路建设,形成全国现代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全覆盖。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向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转型,比如无人驾驶、共享汽车等智慧低碳交通系统,智能储能、充电加氢、分布式能源等智能微网系统,配套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正外部性、技术先进、债务可持续等优点,兼具短期刺激和长期可持续投资的功能,应视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新范畴和下一阶段的投资重点。

按照能够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标准,彻底补全医疗软硬件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此次疫情过后,必须加大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确保未来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大中小城市和城乡资源配置失衡是目前亟须弥补的两大不足。因此,我国未来应该修建更多的医院,无论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还是中小城市的各级医院和医疗机构,都亟须增加和补全软硬件短板。当然,这需要增加高素质的医师和医护人员。各个城市还需要完善常规医院和医疗机构之外的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和传染病防治应急系统。这种投资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还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

如何让数据流畅起来?还需要做什么?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1.2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34.8%。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消费服务业、制造业等都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是在此期间,我国的数字经济却获得极大的发展,并成为疫情期间维持消费、助推线上办公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期,游戏、在线阅读、视频等线上内容的数字经济消费需求激增,在线购物、办公、医疗和线上教育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据了解,高校推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和翻转课堂受制于线上教学的短板一直进展不大,这次也因为疫情期间的网上开课而一下子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学生线上线下同时学习、线上提问,教师线上施教和解答,体验全新,效果不错。同时,各种线上会议、视频公开课、跨校跨国视频音频研讨会也都相继开展,线上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启。相信此次疫情过后,有些商业模式、办公模式、教学科研模式将出现全新改变。

把数字经济全力打造成未来产业

数字经济的核心动力是数字技术创新,核心生产要素是数据,包括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中心这些经济中最具创新性、最富有活力的元素,它们也都属于新型基础设施的范畴,是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与推动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5G技术为例,预计中国总体对5G技术的直接投资达1.2万亿元,投资周期可能超过8年。5G产业链及其赋能产业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将会催生出数十万亿元的投资。政府除了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力度之外,还要支持数字经济创业,培养数字经济人才,推动数字经济就业,充分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政府可以加大对数字经济创业的支持力度,除了在财政和金融上给予政策扶持,还可以建立特殊的数字经济创新扶持基金,同时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数字经济领域,增强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的支持。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就业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了20.9%,同时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全国整体就业规模增速,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可以以促进就业为主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同步推进产业结构的数字化转型和劳动者数字技能的提升,培养更多的数字人才。此次疫情在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迫切需要。既要不断完善数据市场交易机制,又要强化数据的保护与管理,明确数据监管规则,不断健全数据交易法律法规。

节选自《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序 言

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波澜壮阔、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影响国内外大局,甚至影响百年变局的进程。

在抗疫斗争中,复旦人闻令而动、挺身而出。上万师生党员勇当先锋、争作表率,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战“疫”一线。497名优秀的复旦上医儿女驰援武汉,数以千计的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守护人民健康和城市安全,几十个团队投入科研攻关、日夜奋战,一批专家咨政启民、深受信赖。数以万计的师生恪尽职守、握指成拳,数十万海内外复旦校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抗疫斗争中,复旦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主动赶考、应战尽责。学校智库平台发挥学科综合、协同攻关的优势,当好“参谋”“助手”,从疫情发展、防控举措、新闻舆论、危机处置、心理疏导、经济应对、应急体系、大数据和智能技术运用、国际合作等多领域全方位,及时分析研判、加强跟踪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一大批师生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在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心理援助、社会工作、宣传引导等方面直接投身一线,提供专业服务,展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学风。两个多月来,复旦学者已向上级提交研究报告200多份,不少见解和建议已被决策部门采纳,充分体现了高校智库在服务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责任担当。在为做好眼前抗疫工作快速精准提供对策的同时,不少专家学者着眼长远,及早谋划研究“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之策,提供复工复产复市建议,为加强公共管理和应急体系制度建设、完善特大型城市治理主动建言。

《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这本书,就是以复旦学人为主的学者队伍在为国服务、为民尽责过程中涌现的阶段性集体成果之一。经济是国家运行的基础,全球疫情短期内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下行压力。面对重大突发疫情,经济运行、社会治理、公共管理正在承受巨大考验。40多位复旦与国内知名高校经济学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通力协作、各展所长,争分夺秒、不眠不休,为有效应对疫情、推动精准施策,为努力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在国民经济和公共治理方面把脉开方、建言献计。

究竟如何应对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如何稳妥开展复工复产?如何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提高相关领域的公共治理能力?全书坚持问题导向,从这些重大现实议题入手,考察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各类产业冲击、金融市场变化、地区经济秩序、公共治理挑战、世界经济变动的各个方面,综合经济、金融、产业、资源、环境各个领域,对战“疫”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作了较成体系的梳理和应答。全书坚持系统思维,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疫情发展规律,又重视科学分析和精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在宏观层面强调逆周期应对,重视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在中观层面强调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推进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在微观层面强调企业的复工复产和供应链管理。全书坚持统筹理念,既强调中国经济有足够韧性,高度重视增强信心,又对症下药,补短板强弱项,直面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恢复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值得进一步肯定的是,所有问题研究没有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着眼长远,着眼转型升级,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通过解决问题实现突破、提升质量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

现阶段,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相信这本书将对各级各地的管理工作、企业经营有所启迪,对广大读者的工作生活也能提供不少启发。

从中国实际出发,为现实考验探索应对之策、创新之法,回应时代要求、坚持“四个服务”,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通过这本书,以及字里行间的热情、思考和心血,我们看到这一代复旦学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放在服务大局中的决心和行动。学者们的投入努力、全校上下的齐心奋斗,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小小剪影,都是汇入时代洪流的涓涓溪流。

任何一次危机都不应被浪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最好注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是我们坚信能够同时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的力量来源。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坚定自信,不辱使命,复旦学者和广大师生将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奋力书写抗疫考卷和时代答卷。

期待我们的师生继续弘扬复旦优良传统,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取得更大成绩,为彻底战胜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是为序。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内容简介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全球大流行,疫情防控不容乐观,欧美股市重挫,石油价格暴跌,全球经济停摆也会反过来阻碍中国经济的恢复进程以及全球产业链的打通和运行。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而且在全球供应链特别是亚洲供应链中处于枢纽地位。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向经济领域蔓延,为防止对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造成大规模冲击,即防止经济的“疫情化”,本书对战“疫”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作了较成体系的梳理和应答,重视科学分析和精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

全书从如何应对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如何稳妥开展复工复产、如何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提高相关领域的公共治理能力等重大现实议题入手,考察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各类产业冲击、金融市场变化、地区经济秩序、公共治理挑战、世界经济变动的各个方面,综合经济、金融、产业、资源、环境、公共管理各个领域,从实践和理论出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种经济影响以及短期和中长期对策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本书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1525006)资助,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诗一教授主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志彪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彭希哲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等4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为本书作序。

本书的作者团队汇集了以复旦学人为主的40余位国内知名高校经济学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等国家级知名学者9名,他们通力协作、各展所长,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全书的撰写任务,为有效应对疫情、推动精准施策,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本书对各级各地的公共管理、企业经营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对广大一般读者的工作和生活也能提供不少启发。

作者介绍

主编 陈诗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与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与发展、风险识别与管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等。先后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等。

副主编 李志青

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出版专著5本,教材2本,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和文章百余篇。曾获复旦大学本(专)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上海市浦江人才等荣誉称号。

编委会

主任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

(按音序排名)

陈诗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陈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丁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樊海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方红生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封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黄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黄先海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敬乂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寇宗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清娟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研究员

李志青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刘瀚斌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刘志彪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刘志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罗长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彭希哲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钱军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芮明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宋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孙云龙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

田素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王永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吴建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吴力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许闲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徐以汎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余振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章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章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宗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光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目录

第1部分 宏观经济

第1章 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影响的5个常识

第2章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产业动态和社会治理

第3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微观企业的经济影响及财税应对政策

第4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结构性失业和就业形态的影响与对策

第5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农”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第2部分 产业经济

第6章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养老服务业

第7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与对策

第8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应对

第9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冲击及应对策略

第10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数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第3部分 金融市场

第11章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金融市场:影响与中国对策

第12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第13章 “金融战疫”与逆周期货币金融政策应对

第14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及应对

第4部分 世界经济

第15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全球应对措施

第16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欧盟国家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和应对

第17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与应对

第5部分 公共治理

第18章 “后疫情时代”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第19章 以“绿”战“疫”: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第20章 “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现代化治理

第21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政府治理体系的反思与建议

第22章 化危为机,行以致远:“后疫情时代”企业的战略发展之道

第23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与应对

第6部分 地区经济

第24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江苏经济影响的特点、风险及政策建议

第25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经济冲击的整体态势、影响及应对

第26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安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第27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第28章 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和对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