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发展经济学前沿”暨中国发展经济学七十年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19-10-31  浏览次数:

2019年10月27日,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中国经济学人(英文)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发展经济学”建设项目协办的“中国发展经济学前沿”暨中国发展经济学七十年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发展经济学七十年”。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论坛设置了嘉宾演讲、分论坛研讨、专题论坛等环节。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经济体,在过去七十年的发展中实现了很多包容性的增长,为世界的减贫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但在现阶段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脱贫、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生态环境等新的任务。他呼吁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完善学科体系建设,积极为世界贡献力量。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副主编张其仔研究员致辞,对《中国工业经济》办刊理念、《中国工业经济》举办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的渊源、《中国经济学人》期刊定位进行了介绍,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总结中国发展经济学七十年理论进展与前沿发展,共同推进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最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复旦校友王勇副教授致辞,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他指出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用严谨的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维度经济结构的内生性以及经济结构的动态变迁,包括禀赋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以及政府治理结构等。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始终践行林毅夫教授提出的“知成一体”理念,追求理论与实践结合。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致欢迎词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副教授致辞

在嘉宾主题演讲环节,共有6位嘉宾做主旨演讲。上半场由王勇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郭熙保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他指出发展经济学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分析对象和问题微观化倾向日益显著、制度文化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更为突出、从全球化世界考察发展问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发展政策绩效的评估与实验方法开始流行。随后,郭老师简单介绍了随机对照试验方法(RCT),这也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T的Banerjee和Duflo教授和哈佛大学的Kremer教授的主要贡献,该方法能有效帮助援助机构和政府干预提高减贫效果。最后,郭老师指出发展经济学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领域,应采取长期动态分析方法和结构性分析思路,并注重发展问题的综合性分析。中国学者应该把中国的发展上升到理论层面,为发展经济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武汉大学郭熙保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的演讲以“中国的工业化为什么与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经验数据?——成功与挑战”为题,从工业发展的数据分析中国工业化的独有经验。史丹老师依次分析了人口红利、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对外开放、资源投入等多个因素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史丹老师认为,中国工业化的特有经验在于两点:一是选择了以工业体系建设为目标的产业发展顺序,同时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二是以信息化为媒介搭上了新工业革命的快车,在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方面走在了世界第一方阵。史丹老师认为,中国的探索与创新的经验是否适合应对未来的挑战,关键一条的是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做强制造业,避免产业结构早熟。而在互联网已经与服务业深度结合、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之后,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后劲在于互联网是否能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有效结合以弥补前期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上的不足,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深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发表主题演讲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郭克莎教授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为题,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依据出发,指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必然性在于:我国作为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同时,经过国际市场的长期磨练,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入新的转折期,由低价竞争为主转向质量竞争;最后,目前我国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此外,从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定位来看,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也十分必要。郭老师强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稳增长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发展,三是处理好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郭克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短暂茶歇过后,张其仔研究员主持主旨演讲下半场进行。上海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权衡教授以“‘金砖经济体’崛起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为题,通过总结金砖经济体的发展实践,从经验到理论提炼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他指出,金砖国家经济崛起在经济增速、投资贸易、就业这三方面重塑了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在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减贫事业发展、以及创新和转型发展四方面重塑世界发展的新格局,并且通过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完善、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全球投资贸易规则完善、以及推动多变对话和全球政治秩序完善等方面对全球治理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借鉴金砖经济崛起与合作发展的新理念,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在提升发展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为人类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发展中国家应借鉴金砖经济崛起与合作发展的新理念,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在提升发展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为人类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权衡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贫困与犯罪: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他首先从中国1990-2015年中国减贫人口占世界减贫人口的63.9%这一成就作为引入,列举了已有文献中贫困研究关注的三个问题:即如何度量贫困、怎样减贫以及为什么要减贫。万老师提出了中国省级贫困指标的测度方法,以严密的理论框架、规范的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贫困与犯罪的关系,发现贫困程度与犯罪率正相关,并创新性地提出了贫困的异地犯罪影响,即贫困的空间溢出效应。他指出,贫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呼吁大家在未来的研究中关注贫困中公平与效率问题、政府干预有效性问题以及贫困成本的度量问题。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以“中国式增长的逻辑:集聚、分工深化与干中学”为题,对中国式增长的定义、中国式增长的背景、伴随发展的增长逻辑和中国式增长的问题与出路进行探讨。他认为,中国式增长以平稳的国际环境、急需致富的各经济主体、大量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起步的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为背景。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套利的实现引发了资源集中,工业化因此得以快速展开,但个人、地区和企业间差距拉大;而市场拓展引发的分工深化在导致规模经济明显的同时也使国内产业同质化严重,转型困难;此外,中国式干中学遵循快速扩散机制,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资本沉淀过量,调整困难。对此,刘霞辉老师认为中国未来增长的出路在于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增长,应从硬投入转向软投入,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发表主题演讲

分论坛研讨包括5个分论坛和发展经济学七十年专题论坛,分论坛主题涵盖了产业升级、国际贸易与开放、劳动经济学、资源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财政税收等。发展经济学七十年专题论坛主要对经济增长研究、开放发展研究、共享发展研究、宏观调控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的七十年情况进行探讨。

分论坛一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0会议室举行,上半场会议由西南大学的黄庆华老师主持,武汉大学的邹薇老师、中央财经大学的彭俞超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杨继东老师分别报告了政治影响和市场准入、资管新规和影子银行、以及土地市场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下半场会议由东南大学的胡汉辉老师主持,安徽大学的李静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人力资本错配、知识消费与最有增长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邹金部老师从违约成本以及杠杆分化角度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国海洋大学的杨继彬老师基于企业异地并购的视角分析了异地商会与资本跨区域配置效率问题。

研讨会分论坛一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0会议室进行

分论坛二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614会议室举行,上半场会议由武汉大学方迎风老师主持,西南财经大学的申宇老师选取我国126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四川大学祝梓翔老师分析了货币政策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中山大学的赖烽辉老师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经验证据分析中国证券市场非凡收购者的存在性。下半场会议由合肥工业大学的陶爱萍老师主持,武汉大学的方迎风老师基于扶贫政策严谨下的贫困动态分解分析了中国扶贫未来的道路,中央财经大学的朱梦珂同学则分析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非金融企业投资的挤出影响,湘潭大学的闫津臣同学从退役军人老年收入状况为政府补贴测算提出建议。

研讨会分论坛二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614会议室进行

分论坛三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举行。上半场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的孙聪老师主持,复旦大学的罗长远老师根据中国上市企业的证据分析了出口和研发活动的互补性及其对生产率的影响,长安大学徐妍老师的论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Porter外部性检验分析制造业集聚、市场份额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西北大学的张冰瑶同学基于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的经验数据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溢出效应。下半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杨继东老师主持,中山大学的刘京军老师基于全球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分析中国进口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作用,同济大学闵颖华同学的报告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生产效率的非线性影响,上海大学的李怡良同学分析了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测度方法、时空分异以及影响因素。

研讨会分论坛三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进行

分论坛四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会议室进行。会议上半场有首都经贸大学尹志超老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的张川川老师认为农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有益,在长期却可能导致损失,西南财经大学的王松博士使用2010-2015年CGSS数据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居民公平感的影响,东南大学的刘梦同学从消费结构升级机制的理论和经验证据论证了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会议下半场由浙江大学的张小茜老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尹志超老师分析了移动支付对中国居民的消费刺激作用,天津大学的张帅老师使用微观数据证明声誉机制是影响P2P平台生存概率的重要因素,中央财经大学的姜世超老师通过贫困县与非贫困县数据的分层比较分析了银行金融科技对缩小城乡差距的机制。

研讨会分论坛四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会议室进行

分论坛五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5会议室举行,上半场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的陈媛媛老师主持,浙江大学的张小茜老师使用集成机器学习技术的新证据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变化,华南理工大学的李敏老师分析了区域产业组织网络的形成,江西师范大学的黄信灶老师基于地级市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实证研究分析地方政府的竞次竞争与竞优竞争。下半场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的李敏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的陈媛媛老师分析了1986年以来高等教育学费的上涨对我国代际流动的影响,清华大学的王可心同学分析了税收激励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最后,清华大学的施新政老师根据新开通地铁这一自然实验研究了通勤改善对员工的影响。

研讨会分论坛五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5会议室进行

由王勇老师主持的分论坛六在经济学院514会议室举行,王勇老师、郭熙保老师和万广华老师为本分论坛点评人,汇报人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论坛上半场吴利学老师和许明老师分别做了《经济增长研究七十年》和《开放发展研究七十年》的报告,吴老师通过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增长方式以及技术进步四个维度对七十年来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展望了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许老师回顾了改革开放前的调节余缺论,并探讨了改革开放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中国参与全球化产业分工的新进展、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新进展等问题。论坛下半场覃毅老师、王秀丽老师和张航燕老师分别展示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研究七十年》、《宏观调控研究七十年》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七十年》的研究成果,覃老师分享了按劳分配理论深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演进、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反贫困政策和代际收入流动五个方面的研究。王老师回顾了过去七十年来对宏观调控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宏观调控的定义、目标与经验、宏观调控理论的研究范式、货币政策调控研究脉络和财政政策调控研究脉络并着重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六次宏观调控的特征。张老师通过对改革模式与取向、价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要素市场改革六个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试图挖掘出学术界一些重大思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催化或引导作用。经过参会者们的研究、点评、探讨和总结,学者们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上升到了理论层面,让大家对七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开放发展、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宏观调控、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研讨会分论坛六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进行

闭幕式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作题为“新中国七十年和现代经济学的反思”的主题演讲。这一主题演讲环节由史丹研究员主持。林毅夫教授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经验反思现代经济学。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可以以1978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在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主要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经验,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界交流甚少,但推行的经济政策与西方世界的宏观凯恩斯主义以及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异曲同工,强调运用政府的作用来发展现代化产业。在1978年以后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理性预期学派成为国际宏观经济理论的主流,新自由主义代替了结构主义成为发展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中国却以“渐进双轨制”走出了独特道路,避免了像非洲、南美等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转型失败的问题。林毅夫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遵循西方理论进行的转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学界没有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产业结构内生决定于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依赖积累了丰富资本,因此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以农业经济为主,资本短缺,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为了追赶发达国家而发展自身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势必需要政府提供补贴。但当时的经济理论大多把西方发达国家的结构作为暗含的结构,并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全部不同都视为扭曲,认为需要消除。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旦失去补贴,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必然走向破产倒闭,造成经济动荡。与这些国家不同,中国充分重视自身国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渐进双轨制,不仅实现了一种帕累托改进,而且让“老人”有动力自主地发生改变。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应该仔细总结中国从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体的成功经验以及伴随而生的问题,在学术层面,各位学者如果能将发展中国家结构和扭曲的内生性予以考虑,将产生许多新的深刻见解,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最后,复旦大学唐东波副教授主持闭幕式,张其仔研究员、王勇副教授和万广华教授分别做总结,会议在与会嘉宾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复旦大学唐东波副教授主持闭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研究员进行闭幕致辞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副教授进行闭幕致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