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9-06-21  浏览次数:

“六月的复旦校园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一批批毕业生带着他们的所学走上社会,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纷至沓来。”

undefined

2019年6月15日至16日,由《经济研究》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及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共同发起,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论坛开幕式于2019年6月1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永山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黄群慧研究员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分别致辞。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表示,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次论坛将有助于打造国内宏观经济研究的学术高地,汇聚国内一流的宏观经济学者,在完善宏观调控、健全财政货币政策等各个方面推出创新成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设立了新的五年规划,开辟了一系列重点研究主题,本次论坛也将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合作,实现上述主题的突破。陈校长指出,在逆全球化时代的复杂国际背景下,本论坛将为上海、长三角、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引导,为中国经济献言献策,进而有利于中国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黄群慧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黄群慧研究员在致辞中首先强调了《经济研究》发起创办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和期望。作为一本杂志,《经济研究》希望创建一个读者、作者、编者互动的良好生态,促进三方的面对面交流,本次论坛一方面是为三方创造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希望能将其打造为一个成功的样板,提高同类论坛的质量。接着,黄主编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问题和创新方向,比如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争论、AI与5G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转型期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最后,黄主编希望经济学者能够努力推动学术发展,为中国经济献计献策,体现经济学家的时代责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

最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代表经济学院再次欢迎和感谢与会嘉宾。致辞中,张院长回顾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发展历程。百年历史进程中,学院诞生了诸如许涤新、漆琪生、吴斐丹、陈绍闻、夏炎德等老一代学者,他们筚路蓝缕为复旦打下了今天的底蕴。接着,张院长指出当今学院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促进学院发展,学院成立了全球校友会,还成立了校友发展基金,在引导学院“走出去”的同时不断改善学院的硬件条件,广揽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最后,张军院长介绍了经济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学院为学生提供赴世界名校的交流访学机会,部分本科生借助交流经历获得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的录取。在开拓海外资源的过程中,经济学院已在匈牙利央行的支持下在布达佩斯开设了分院。目前,学院也在积极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充分利用香港分校的资源,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平台。

undefined

▲主持人:张永山教授、郑红亮教授、陈诗一教授

开幕式后,主旨演讲环节由《经济研究》副主编郑红亮教授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教授共同主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科院原院长王战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范剑青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演讲。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科院原院长王战教授

首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教授做了题为《关于中国经济的若干问题》的主旨演讲。王战教授指出,当前是改革开放40年来形势最复杂的时期,也是过去40年、70年甚至150年来中国经济最关键的时期,认清当前形势对政策制定至关重要。国际形势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期,多国国内宗教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部分国家有意把国内矛盾外部化,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形成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方面,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究竟是下一轮科技革命的序幕,还是在本轮科技革命范围内的深化,这个问题需要辨明。接着,王教授梳理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他指出,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2015年之前政府实行粗放型增长,主要关注短期需求管理,2015年开始推进供给侧改革,2018年又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应与短期需求政策相匹配的原则,体现了认识的逐步深入。随后,王教授就中观经济政策发表了看法。在区域政策方面,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重点发展东部产业,带动西部产业转移;第二是区域政策聚焦关注重点区域,实现新突破;第三是区域政策定位更加精准。在产业政策方面,王教授强调只有确定市场竞争模式,我国的产业政策才能精准。最后,王教授把视角转向微观层面。当前国企、民企、外企并存的局面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混改是未来改革的方向,今后企业不应以所有制划分,而应以股份划分。对于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命脉的领域,应由央企、国企掌控,其他竞争性领域要尽量由民企、外企参股。王教授总结道,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完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能够有效传导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主体行为规范,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大有希望。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范剑青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范剑青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与宏观预测》的主旨演讲。范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起源和概念。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着技术与信息的革命而生,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催生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所谓机器学习,就是让机器从数据中学习并做出决策,它是可扩展的统计算法,充分结合统计建模思想和计算优化方法,使这些数据分析的思想能够在大数据环境下得到有效的实现。人工智能可以看作机器学习的平方,理想的人工智能是一种“类人”的机器,具有认知、表达、思考和感知能力;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旨在训练机器,将人从重复性、简单性、危险性的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劳动创造力和生活体验。接着,范教授概括了人工智能成功的原因,一是人工智能提供了权衡偏差和方差的有效方法,二是深度网络使得近似高维函数更加灵活,三是大数据大大减少了统计方差,四是现代计算技术使大规模优化以及非参数统计思想在高维海量数据环境下得以实现。因此,在个体差异小、信号集已知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比较成功,但在个体差异大、数据集未知、特征难提取、多学科交叉等领域,机器学习面临挑战。随后,范教授以预测债券风险溢价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宏观经济预测中的实践,结果表明,使用机器学习的非线性模型明显改进了预测的准确性,有专家指导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使预测质量显著提升。范教授总结道,人工智能的目的与价值在于把大数据转换为智慧数据,利用复杂的宏观和微观大数据进行预测和政策评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做了题为《关于中国经济效率几点思考》的主旨演讲。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我国TFP增速低,其增长贡献率仅为20%,因此我国经济效率较低。姚教授认为,传统计算TFP的方法可能并不准确,原因如下,首先是基于不同资本存量指标得出的结果差异较大,其次是“消费型”的基础设施不宜只计算资本收益而应关注其社会福利价值,最后是传统算法忽视了嵌入式技术进步。姚教授利用资本回报率和工资增长率的变动计算TFP增长率,结果显示,1996—2015年TFP平均增速为4.1%,平均贡献率为42%,这表明中国经济效率并不低,但资本回报率走低导致了TFP增速下降。2008年前,资本边际效率上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人口红利和出口上涨;2008年后,“消费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国有企业对金融资源的侵占共同导致了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针对“消费型”基础设施的问题,测算中可以用社会回报率替代资本回报率;针对国有企业侵占金融资源的问题,大型国企拆分势在必行。据姚洋教授测算,1996—2004年中国TFP平均增速为6.1%,2005—2015年的平均增速为2.5%。他认为如果未来TFP增速能够稳定在2.5%,TFP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能达到46.6%,人均GDP增长率就能达到5.37%,按照这个速度,到2049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一半。比起TFP增速,姚教授认为国民储蓄率未富先降以及资本回报率持续走低是两个更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将可能导致中国经济持续低迷。

▲《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

《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的主旨演讲。首先,刘研究员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体现为中国即将步入中高收入国家,另一方面体现为我国主要矛盾从总量问题转变为结构性问题。接着,刘研究员介绍了四个新阶段的特征。第一,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由传统产品经济转向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这将引发对税制变动的讨论。从财政来源角度看,工业化时代,我国的税制以间接税为主,但随着工业化的基本完成,间接税的税基将无法满足我国财政的基本需要,为此,未来的改革可以考虑将间接税逐渐转变为直接税,即从针对增量征税改变为针对总量征税,进而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根据我国征税“取之于谁,用之于谁”的原则,未来的财政政策将相应从财政刺激逐渐转变为公共财政,其运行的逻辑值得思考,比如在间接税体制下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企业融资制度具有合理性,但在直接税体制下国家没有理由继续为企业融资。第二,技术进步导致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将引发技术进步路径的变化。随着对内源性技术进步的要求和需求越来越高,“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需要转变为自我创新的内源性技术进步,其核心问题是人力资本的发挥,各个科研机构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内源性技术进步,是宏观经济学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巨大变革,社会交易成本逐步下降,这将引发连串效应,个人、企业、社会、政府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将逐渐发生变化。比如由通讯基础设施完善导致的网上购物浪潮是否会引发储蓄率的提前下降,是新阶段特有的研究课题。第四,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变动,经济的均衡性将变得越来越复杂。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在未来仍然会发挥作用,但更重要的将会是均衡下的市场力量。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消费升级:路径研究与对策》的主旨演讲。龚教授首先分析了我国的消费现状。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下降明显,而海外消费却逐年上涨,奢侈品消费在全世界占有较大份额,这说明我国的供给侧出现了问题。随着消费水平下降,社会上开始出现有关我国“消费降级”的言论。为了认清我国消费究竟是升级还是降级,从而为我国做大国内市场、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建议,龚老师及其团队对我国消费的恩格尔曲线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除食品以外的消费品恩格尔曲线通常呈现“√”形,随着家庭年人均支出对数值的增长,恩格尔曲线先微微上升,随后下降,在通过一个临界点之后迅速上升,通过临界点之后的上升就是我们最想要的消费升级。食品支出的恩格尔曲线则呈现倒U形,在临界点之后迅速下降。龚教授还做了多种异质性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有:(1)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未来总体消费会上升,且消费水平会提高;(2)消费升级有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类型、不同年份有不同的消费升级临界点;(3)我国的消费供给不足,尤其医疗技术、高端消费供给不足,针对不同地区消费升级的应对能力有待提高。龚教授提出的对策包括:(1)增大减税力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可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作为评价地方政府政绩的硬性指标;(2)推进供给侧改革补短板;(3)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长效机制。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做了题为《寻找理论支持:开放宏观、中国逻辑和现代货币理论》的主旨演讲。他首先指出,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整个宏观经济范式都在发生转变。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十年中国要越过7个陷阱,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质的飞跃,即有关增长与效率的中等收入陷阱,有关分配与公平的盖茨比/皮凯蒂陷阱,有关创新与科技的李约瑟陷阱,有关老龄少子化和储蓄率降低的逆马尔萨斯陷阱,有关债务杠杆和货币刺激失灵的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有关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当前主要表现为中美之间利益、体制、文明的三重竞争),以及有关社会文化政治的终极现代性陷阱。接着邵宇博士提出,中国经济过去的发展方式留下了很多问题。中国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虽然促进了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但也积累了一系列诸如贫富差距、腐败、焦虑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未来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战。最后,邵宇博士认为我国过去30年投放的巨大货币量需要审慎面对并化解。面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怎样跨过这7个陷阱,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面对潜在的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者需要深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做了题为《消费低迷怎么看》的主旨演讲。首先,陈教授分析了扩大消费的两方面重要性。第一,扩大消费是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第二,扩大消费有利于我国应对中美贸易战。简言之,扩大消费可以改善发展模式,调整增长结构,让中国民众分享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有利于化解国际政治冲突,树立国际经济地位。之后,陈教授通过宏观数据,点明我国当前消费下滑明显不仅体现为消费增速已经低于GDP增速,还体现为按照消费品分类时的消费降级,更体现为非必需品与必需品消费增速差距拉大所代表的收入下降。接着,陈教授试图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角度阐释消费低迷的现象,但投资和企业利润的下降、投资结构的恶化以及内生增长动力的不足等这些因素尚不足以解释消费低迷。为了进一步探讨消费低迷的成因,陈教授首先考虑了收入和收入差距,指出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下滑过快是导致消费低迷的重要原因;接着考虑了居民债务的影响,指出我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过高的债务水平、过快的债务增长速度、过多的隐性债务以及过于不均的债务分布都是消费低迷的推动因素;陈教授还分析了预防性储蓄动机、供给侧错配以及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消费低迷的成因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最后,陈教授给出了改善消费低迷的对策,包括稳定宏观经济,提高收入水平和降低收入差距,稳杠杆,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带来的过高预防性储蓄,避免土地财政刺激经济,加快供给侧改革等。

undefined

6月15日下午和16日上午,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的26场分论坛如期举行,吸引了上海高校及金融机构的众多听众。从244篇投稿中脱颖而出的70篇优秀论文进行了展示汇报,主题涵盖经济增长、经济波动、金融风险、债务与杠杆、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力资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开放宏观等方面。各场分论坛上,报告人、点评人、主持人及听众就论文展开了深入讨论,各位专家学者从边际贡献、前提假设、实证方法、行文逻辑、研究意义等不同角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意见。26个平行分论坛风格迥异,有些分论坛唇枪舌战,报告人、点评人与主持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对同一问题分析方法的看法也存在差异,体现了当代经济学者看问题视角的多样性。而另一些分论坛和风细雨,报告人、点评人与主持人的观点不谋而合,每一条评论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认可,体现了当代经济学者严谨与谦虚的学风。

“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旨在推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学者之间的交流,培育优秀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首届论坛真正实现了编辑部、潜力作者、评论专家及听众的多方互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根据论坛工作章程,经论坛发起单位会议决定,第二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将于2020年6月在武汉大学举行,同时增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论坛发起单位。

供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