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观察者网奕含】
尽管中国已经给出了很大诚意,但中美贸易摩擦依旧在不断升级。
9月24日,美国对中国2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关税,中国随即对美国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9月25日,中方发布《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的事实,阐明中国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政策立场,推动问题合理解决。
作为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手段,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中美贸易摩擦将是一场持久战,开始重新思考这场贸易摩擦的前景和影响。而此前国内舆论中刮起的一股“私企退出论”,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中美贸易摩擦给国内企业家带来的信心动摇。对此,观察者网专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请他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分析中美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只是美国牵制中国崛起的手段之一
观察者网:
张老师您能否谈谈对中美贸易摩擦局势的判断?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张军:
如果你半年前提这个问题,我还会分析一下中国回避贸易摩擦的可行性,但现在已经不用考虑如何回避了。因为美国决心要在经济领域打一场。
其实中国并不愿意跟美国发生大的摩擦。从3月8日到现在,外交方面,我们不是对等升级。这半年的整体策略还是求合解,谈条件。尤其是5月份以后,中国做了一些让步,希望跟美国能够沟通、磋商,遇到问题坐下来谈。但美国不依不饶,步步紧逼。所以,贸易摩擦的烈度,取决于美国人想打多大。
所以前期的应对,从中央到各部,我们总的来说比较谨慎克制,但对方并不领情。美国的国家安全报告已经修改了表述,认为中国不再是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而是美国各种意义上的竞争者,独一无二的竞争者,是唯一可以挑战美国现有地位的国家。所以,要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发动牵制中国增长的战略,贸易摩擦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美国是一个决策程序比较简单的国家。他们决策层的逻辑很清楚,就是对当下中国不满,认为中国对美贸易中获得太多,所以要惩罚。对此,共和党民主党是有共识的,所以,贸易摩擦是一个必然。
观察者网:
在您看来,特朗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摩擦,他的诉求究竟是什么?为了接下来的中期选举还是连任?
张军:
现在看起来,他不仅仅是为了中期选举。我刚才说了,国会两党是有共识的,现在贸易摩擦的问题是,白宫和国会没有分歧。所以说问特朗普的诉求意义不大,要分析,就分析美国的政界的整体诉求和对华战略的改变
他们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威胁、挑战者,威胁了他们的地位。此外,他们发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但又没有按美国期待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钳制中国。这就是美国两党共同的诉求,很简单。
很多政治学界的人分析说,当初,美国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也不单纯是目标,更可能是一种手段。美国希望通过和中国接触,通过和中国发展贸易,最终能推动中国政治及其他方面发生变化,最终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也就是过去说的和平演变。他们对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策略。
然而,现在美国发现,中国并没有走向他们预期的方向。按照他们的说辞,这也是美国政府发动贸易摩擦的一个深层次理由。
观察者网:
就是说,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发展,美国人认为这威胁了自己的地位。
张军:
对。美国发起贸易摩擦,不仅仅是政界高层的战略,在民众中的社会基础也很深。反全球化,反对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崛起,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潮流,欧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欧美政客现在对全球化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意推动的。原来发达国家对全球化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每次APEC会议期间,当地的人士、普通民众都会跑出来抗议(全球化),说明发达国家底层民众对全球化的后果有多提防。如今,中国这么多年持续高速发展,让发达国家的民意发生进一步变化,所以政客可以公开提反对全球化。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要找人为自己的内部矛盾负责。所以就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我们不好,是因为你太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民选政治国家会不约而同发生政策转变。
特朗普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公开强调要提“美国优先”,强调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尤其是在过去一、二十年失去了太多,认为普通国家“偷窃”了美国的科技、经济发展,必须挽回这个趋势。
要警惕贸易摩擦带来的企业家信心动摇
观察者网:
如果贸易摩擦继续升级,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张军:
我觉得只谈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意义不大。贸易摩擦的结果很清楚,两败俱伤,但又无法避免。所以,关键是这时候我们的精力要放哪里,如何来对冲贸易摩擦的冲击。
美国的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摩擦对美国影响是非常大的。美国经济面临着通胀的压力,贸易摩擦会进一步抬高物价水平,打掉美国快速增长的势头。美国经济会为贸易摩擦付出代价。
当然,贸易摩擦也会影响中国,会对出口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出口,还是有竞争力的,加了关税也不见得完全丧失竞争力。但问题在于,即便没有贸易摩擦,中国经济也已经产生了下行压力,贸易摩擦会让经济前景更加不确定。保证国内企业的信心,也是应对贸易摩擦的题中之意。
最近,美国经济学家有人说,说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影响也不是那么大。因为中国可以扩内需,回旋余地比美国更大一些,但是美国没有什么余地对冲通胀压力。
当然,中国扩内需也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债务比较多,企业信心不足,眼下扩内需的效果恐怕很有限。对中国来讲,贸易摩擦冲击和自身的下行压力,都迫使我们要把注意力尽快转向如何扭转企业信心动摇的问题。这是最迫切的任务,有没有贸易摩擦都很迫切。打铁还需自身硬。
观察者网:
您的观点很明确,树立信心是第一要务。那么,如何树立信心?
张军:
换一种说法,这个问题可以转化成国内如何稳预期。总想自己如何应对贸易摩擦,反而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我们应该考虑如何稳预期。必须承认,现在预期在恶化,大家的经济信心在动摇,必须阻止消极情绪蔓延。如果美国觉得贸易摩擦对我们经济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他们不会停手的。
至于方案,最重要的就是针对当前市场最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给予实质性的回应,做出实质性的调整。
比如:“民营企业退场”的说法,虽然的确被媒体过度渲染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私人企业对经济信心不足。政府要有实质性的回应。光说没有歧视民营企业、没有国进民退,我觉得这个还不够。我们需要证明自己的确在保护私人企业的财产、保护企业家精神。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强行关掉很多民营企业,比如说以环保、产能过剩为由关人家的工厂。这些做法对市场信心影响是很大的,消极情绪在不断蔓延,政府要对这个事情有明确的说法,政策上要有明确的调整。
另外,投资者现在被政府部门出台的限制交易政策所困扰,PE(国内常指私募股权投资,观察者网:注)的投资者不能在公司上市后退出就是很大的问题。这不仅侵犯了投资者的产权,也违反有关的法律。这些必须要改过来。政策出台前要与市场和投资者很好沟通,听取市场的反映和意见。
还有减税问题,中国公司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太高,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也太高,这些税率能否降下来?值得高层认真对待。不管我们在减税问题上有多大的分歧,政府都要给大家吃定心丸,到底要不要减税、怎么减税。不要老让大家猜。
此外,从全球来看,我们国家的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非常高的。非税收入当中,最大的比例是员工社保。按照目前的规定,企业缴纳社保相当于员工收入的20%。个人缴纳收入的8%,公司要缴纳收入的20%。这在非税收入中占比非常高。我们有很多的中小企业会规避公司所得税,但是社保却无法规避。客观上社保就是他们最重的税。
大家天天讨论这些问题,呼吁如社保费用让企业不堪重负,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悲观的时候,舆论引导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回应,而且只有出台了实质性的政策,这样才能稳定预期。现在是该行动的时候,预期不是说出来的。
这些问题没解决好的话,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就不愿意投资。在美国和我们有贸易摩擦的时候,我能稳定自己的市场,稳定企业家的信心,问题就不会太大。不要着急以牙还牙,外交方面,我们需要有辞令上的回击,但不能消耗太多的精力。如果说要快速反应,我们倒是必须对国内实体经济的问题有快速反应。
大家天天讨论这些问题,呼吁如社保费用让企业不堪重负,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悲观的时候,舆论引导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回应,而且只有出台了实质性的政策,这样才能稳定预期。现在是该行动的时候,预期不是说出来的。
这些问题没解决好的话,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就不愿意投资。在美国和我们有贸易摩擦的时候,我能稳定自己的市场,稳定企业家的信心,问题就不会太大。不要着急以牙还牙,外交方面,我们需要有辞令上的回击,但不能消耗太多的精力。如果说要快速反应,我们倒是必须对国内实体经济的问题有快速反应。
观察者网:
您一再谈到解决国内问题更为紧迫和重要,诚如那句“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在您看来,这些问题需要在多长的时间内解决?
张军:
其实已经很急迫了。如果明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能对上述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我认为效果应该就会出来。
我听说,四中全会也将就这些问题做出一些原则性说法,也许会有调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给出具体、细化的说法。该废除的政策就应该废除,该降下来的税负就应该降下来。最近几年,在环保、去产能等方面上,地方政府执行层面问题很大,对民营企业采取了让公众比较反感的做法,各地有很多的抱怨。最近,因为环保不达标,或者仅仅为了“去产能”强行关停的企业案例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你真的要扩内需的时候,反而很难。但不扩内需,你就稳定不了大家的信心。
贸易摩擦会对中国的经济有些影响,增加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相对来说,我们还是比美国多一些回旋余地。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样稳住大家的预期,自己不要乱了方寸。
观察者网:
您提到“去产能”和环保两件事对经济影响很大,但之前的确有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是不是这两件事的优先级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张军:
“去产能”政策已经实行5年了。至于环保,我认为是长期的问题,仅仅靠关企业不见得是好办法。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大,本身大家就会有悲观的情绪,再强行去产能、用环保的名义关停企业,会引起进一步不满。有时候政策还是要有一定的长远性和灵活性。
贸易摩擦会让美国更快出现通货膨胀,对中国也有影响
观察者网:
其他国家对中美贸易摩擦持什么态度?“一带一路”是否可以缓解贸易摩擦的压力?
张军:
我觉得大多数国家对贸易摩擦是纠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也对中国快速的崛起,对中国经济和贸易快速扩张,有一些不满。但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国家恰恰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快,获得了连带的发展机会。
我有一次碰到一位韩国知名经济学家。我问他韩国经济怎么样?他回我一句,韩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不好。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好了,韩国经济肯定好。这说明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已经很大了。但由于韩国跟美国的特殊关系,韩国方面也很难反对贸易摩擦。
对于贸易摩擦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站出来发表评论,有些人甚至偷着乐。比如印度对中国一直有着一些心结,有防御心理。在经济层面上,中国企业去印度投资,他们就有戒备之心。所以中美贸易摩擦,他们或许乐观其成。
坦率讲,如果印度确实对中国全面开放,印度经济要比现在的状况好很多。但是,他们一直有戒备,耽误了发展,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不高,心态也很复杂。
至于“一带一路”,暂时肯定缓解不了贸易摩擦。因为它刚刚开始,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对冲贸易摩擦的地步。目前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多企业可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不是那么了解,不一定愿意冲过去投资。所以,这还需要政府间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观察者网:
美联储刚刚又加息了,这是美联储今年第三次加息。对此,特朗普表达了不满,称自己支持低利率。在您看来,美联储会不会成给为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摩擦拖后腿?
张军:
是的。美联储相对比较独立,它有自己的加息原则,何时加息不取决于白宫的态度,而是取决于美联储对整个经济的判断。
美国经济现在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的边界了,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基本没有。贸易摩擦会让美国更快出现通货膨胀,因为加关税就是抬高国内的价格,美联储对整个经济的判断,比白宫更准确,以他们会做出加息的决定,向市场释放美联储对通胀高度关切的信号。贸易摩擦继续下去,美联储加息必然来的更早,更多。
特朗普懂生意,但并不意味着很懂宏观经济,所以,美联储的加息的确会对特朗普加关税起一定牵制。
观察者网:
我们能否利用这个牵制,给解决好国内问题争取时间?
张军:
美联储加息虽然是针对美国通胀作出的决定,但它对全球的资本市场也会有影响。美元是全球货币,美国加息,资本就会加速流向美国,这对新兴市场国家极为不利,中国也会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加息是把双刃剑,同时对中美施加压力,我们对此不要抱太大希望。
我刚才讲了,中国现在的主要问题和美国不一样。没有贸易摩擦,我们的经济也有下行的压力,中美贸易摩擦会让大家信心进一步动摇,恶化国内局势。所以重点不是考虑如何应对贸易摩擦,还是用实际行动来稳定“市场信心”最重要。
文章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