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系列讲座 / 正文

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29期:Opennes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 Frontier of Technology

  发布日期:2016-03-29  浏览次数:

2016年3月29日晚上,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办的“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学术报告”第29期顺利进行。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和TMCD创始主任傅晓岚应邀做了题为“Opennes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 Frontier of Technology”的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长远教授主持。

傅老师在报告中指出,以往谈创新都是讲自己有一个创新部门,一个创新团队。在那时,讲创新是我们这个企业、我们这个国家应该怎样创新,很少谈到外部资源。然而,从1999年、2000年开始,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国公司在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创新体系不断开放,国家之间货物、资本和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互联网技术使得国家之间信息交流密度越来越大。原来的国家创新体系被迫地被打开了。innovation system 变成了open innovation system。

从全球看,合作创新是重要的趋势。合作创新的好处何在?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讲究多元化和跨界碰撞,更多的合作遇到法律上的争端更少。企业在不同国家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如果能跨国界,接触到的知识基础是不一样的,financial resources、partner也是不一样的。

文化、语言、发展、地理因素也会影响到partner的选择。需要了解什么样的企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选择一个外国合作者。首先是不确定性。企业在变化快的行业更倾向于国际合作,像IT行业,对国际创新需求会更大。企业遇到不确定性会寻求合作,不确定性有endogenous uncertainty 和structural uncertainty两类。前者是内生的,是企业自身能力的不确定性,企业自身能力有限时,更不敢进行国际合作,更倾向于寻找本土的大学进行合作。后者是对于行业前途变化的不确定性,是外生的。国际合作的投入更大,前景不确定时企业趋于保守。另外就是企业的战略和政府支持,企业的战略越是出口导向,更倾向于国际合作。另外,企业的战略是在技术上领先别人还是市场扩张上领先。倾向于技术领先的企业,会通过国际合作来取得先进的技术,倾向于国际市场扩张的也需要国际合作。此外,中国政府对国际合作提供支持,对企业克服资源约束有帮助,这样的企业理论上有更多资源进行国际合作。国际合作伙伴能力更高,中国企业进行更多的国际合作可能有更多的原创性创新。和国内企业合作更倾向于模仿性创新,额外的知识和资源不足以带来突破,更多的是模仿性和渐进性的创新。

从文献角度,自主创新越多,吸收能力越强,在国际合作当中益处越大。自主创新需要人力物力,企业都有预算约束,拿钱做这个多,做另一个就少。从组织行为和组织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擅长做外联,那么自己埋头在实验室的时间就少了。能合作,那么在实验室干活的时间就少了、动力也少了。有的人善于自己创新,就不太想合作,觉得自己能做出来,没必要和别人合作。

实证研究的数据是2008年针对全国1408个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涉及沿海和内地42个城市,respond rate高达83.6%,涵盖了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国有企业仅占9%,大部分是非国有企业。在实证当中,用新产品的销售比例来衡量创新。另外一个指数,即openness index,是国际合作与总合作之比。主要的估计结果如下:

企业自己创新更多,是不是更多地进行国际合作呢?在中国还不明显。国内合作多的,也不一定进行国际合作。高科技产业更多地进行国际合作。自身能力有限,内生不确定性高,越少和外部合作。企业有更多出口导向的,更多的进行国际合作。就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来说,技术导向没有明显影响。

企业接受国家创新资助越多,更不倾向进行国际创新合作。企业更高开放度,可能更原创性创新。不同的国际伙伴对radical innovation 有正的显著性影响,和大学的合作显著性也比较大,总体来说都是正的。

原创性企业更倾向于合作,年轻企业更倾向于国际合作。另外,人力资源约束少的,更倾向国际合作。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合作,很明显的更少地和国内大学进行合作,受到政府资助的跟国内大学合作的多。

经济学院沈国兵教授、罗长远教授、何喜有副教授和葛劲峰博士参加了学术报告会,并与傅老师进行了非常充分的互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