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经济学系学术讨论会新闻稿

  发布日期:2010-04-23  浏览次数:

4月20日下午15:15-16:50,经济学系在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孙大权副教授主讲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争论的若干问题”,高帆副教授主持了学术研讨会,经济学系的其他老师参会并在会后进行了讨论。

孙大权老师在介绍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发展的概述之后,认为在百家争鸣的民国时代,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十大论争,即:第一,关于基本经济理论的争论,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民生主义经济学之间的争论;第二,关于经济制度的争论,即计划经济、统制经济、自由经济与混合经济之间的争论;第三,关于人口与资源问题的论战,即人口过多论、地大物不博论、人口增加减缓论等之间的争论;第四,关于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的争论;第五,关于工业化路径的争论,即重工业与轻工业、国防与民生、国营与民营之间的争论;第六,关于农业问题的争论,即关于土地、粮食等问题的争论;第七,关于金融货币的争论;第八,关于财政问题的争论;第九,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问题的争论,即贸易入超、汇率剧变等问题的争论;第十,关于反通胀政策的争论。在比较分析各种争论的基础上,孙老师重点介绍了1937——1949年反通胀的政策争论,当时国民政府所提出了相应的反通胀政策,如田赋征实的财政政策、控制信贷的货币政策、维持法币外汇本位制的外汇政策、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以及控制物价和工资的收入政策等,中国经济学界围绕这些政策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在孙大权老师报告结束之后,张薰华老师、严法善老师、李洁明老师、高帆老师、樊潇彦老师等就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张薰华老师认为在介绍和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历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经济思想的梳理和挖掘,严法善老师指出任何理论或政策的提出都源于对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其以毛泽东和马寅初之间的人口争论为例说明正确判断形势是制定出合理政策的前提。会议在热烈讨论中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