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学术会议新闻稿

  发布日期:2010-01-07  浏览次数:

2010年1月5日下午3:15—4:50,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周翼老师做了题为“国际反知识垄断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学术报告,经济学系的其他老师参加会议并参与了讨论。

周老师对知识产权问题有很深的研究,本次会议周老师介绍了他发表在《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底12期)的文章《国际反知识垄断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报告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反垄断法与反知识垄断。反垄断法中的“反垄断”是一个相对清楚的经济学和法学概念,而“反知识垄断”却还不是一个十分明确和统一的概念。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程度不一的知识垄断的一种形式。知识产权包括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而主流研究多集中于对经济权利的关注。反对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主要应是反对由知识产权中的经济权利引起的知识垄断。

第二,国际上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另一种声音——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近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尤其在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之声从未停息。在质疑或反对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制度的一长串学者的名单中,就包括著名的阿诺德•普朗特、米塞斯、哈耶克、庇古、琼•罗宾逊、弗里兹•马赫卢普等人。但是在中国,从整体上质疑或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声音却非常微弱。

第三,自由软件运动及其广泛影响。在西方国家,自由软件运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且其影响远超越了计算机领域,影响主要有:(1)GNU自由文档许可方式,如维基百科;(2)创作公地,从“保留全部权利”到“保留某些权利”;(3)自由文化运动;(4)自由内容、开放内容以及开放获取;(5)自由软件运动的影响还在扩展之中。而在中国,自由软件/开放源码运动在计算机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声音微乎其微。

第四,我国应该成为国际舞台上反知识垄断的重要力量。我们不仅要看到知识产权的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较量,还要看到知识产权强势国家及弱势国家各自内部的知识垄断势力与反知识垄断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博弈。中国在对外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谈判和博弈中可以而且应该说“不”,以发挥我国在国际舞台中应有的作用。

周老师的报告结束之后,戚顺荣、徐为民、尹晨、高帆、封进、樊潇彦等老师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反垄断和反知识垄断的一些看法,与周老师进行讨论,会议气氛非常热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