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复旦大学世界竞争力报告发布会暨“变幻莫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的选择”报告会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10-10-28  浏览次数:

2010年10月27日,复旦大学《世界竞争力报告 2009-2010》正式发布,该报告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组织研究,并在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研究报告是复旦大学第一次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名,也是国内首次发布此类排名。

出席本次报告会的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先生、复旦大学博弈论与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谢识予教授等沪上知名专家学者。报告会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新华社上海分社、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15家媒体到会并纷纷报道会议内容。

本次会议由孙立坚教授主持。课题组负责人谢识予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测算方法,剖析了WEF和IMD等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本次报告的分析结果与这两大国际机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仅次于美国,略高于日本,位列世界第二。鉴于研究报告依托先进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采用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进行指标测算,谢识予教授认为,一方面,与以往的研究报告相比,该竞争力报告更加科学地评价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地位,为中国争取了国际竞争力评价排名方面的主动权,避免受到这方面的不利误导,同时,这一排序结果也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种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该竞争力评价体系仅反映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而与现实的持续发展仍有差异,譬如,目前的半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扭曲等弊病,都会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也不可对现状盲目乐观。

乔依德先生认为,复旦大学《世界竞争力报告 2009-2010》意义重大,它不仅客观地评价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丰富了世界竞争力研究的评价方法,尤其是修正了WEF和IMD世界竞争力排名研究中只重视现有基础,而缺乏对潜力和规模的评估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在世界竞争力评价指标设置上,陈钊教授提出区分影响长期竞争力和短期竞争力的不同因素,并建议增加人均指标。同时指出,在城市化发展落后的背景下,目前所大力推行的城镇化并不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城市化才是更好的选择。并且,企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影响效率的因素,如行政垄断,资源错配等,这些问题都将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因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继续开放市场的同时,仍需各级政府进一步的放权。

袁志刚教授高度评价了《世界竞争力报告 2009-2010》的学术价值,认为相对于排名结果,该研究的学术意义更大,“重要的是,中国学者也参与到国际竞争力排名研究中去,并改进相关概念,完善丰富全球竞争力指标体系。”同时认为,近10年来,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方式并未转变,主要表现为:(1)消费与投资的失衡,消费比重偏低;(2)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失衡,商品市场化的同时,各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与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开放度不够,导致了中国目前的半市场经济状态;(3)产业结构的失衡。关于中国政府的竞争机制设置问题,袁志刚教授指出,当前的县域竞争机制并不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和诸多市场失衡的主要原因恰恰是权力寻租和各种垄断因素干扰所致。

复旦大学《世界竞争力报告 2009-2010》发布了对世界7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2009-2010年国际竞争力的总指数排名,并对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与WEF和IMD世界竞争力研究报告相比,该排名与各个经济体当前的经济表现和发展趋势更加吻合,特别是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力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本报告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及相关分析,对更好地认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评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地位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