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苏联解体与经济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发布日期:2011-12-27  浏览次数:

2011年12月16日,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国内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3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就“苏联解体与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讨。

研讨会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转轨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新兴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承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复旦大学新兴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军梅副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开幕仪式。在研讨会的开幕仪式上,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邵滨鸿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葛宏波教授、复旦大学新兴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庄起善教授分别致辞。

苏联解体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今年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分析苏联解体的经济和政治原因依然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研究俄罗斯(包括东欧和中亚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同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三个议题,分别为:俄罗斯东欧剧变的经济、政治原因,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与会专家认为,苏联解体是有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有的专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为苏联为了寻求苏美力量的均衡,实行经济赶超战略,导致经济在高消耗、低效益的“病态”中运行,结果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最终葬送了苏联。有的专家从政治和经济双重角度分析,认为由于经济持续恶化,苏联共产党在民众中间逐渐丧失了执政合法性,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提供了契机。为了克服经济改革阻力,戈氏由经济改革转向政治动员,引发苏共分裂和激进变革势力的形成,进一步削弱了苏共的执政基础。糟糕的经济形势也使得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离心倾向增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有的专家是从食品供应和社会情绪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及工作、就业压力的加大,民众不满情绪不断积累,这些对苏维埃政权造成了全方位的压力,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与会专家同时认为,转型经济作为上个世纪最后10年才出现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国家群体,对他们的研究和认识至今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中。有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选择了激进式改革道路,从改革结果看,激进的“休克疗法”成了俄罗斯经济衰退和超常通胀的主要原因。原因之一是由于宏观经济稳定计划本身存在内在矛盾;也有专家认为,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求制度的均衡,移植的正式制度往往会在新的制度环境中“运转失灵”,原因在于供体与受体之间非正式制度条件的差异,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之所以被证明是错误的,是由于它移植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在其民族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集体主义。自由主义制度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导致金融和经济危机。

另外,与会专家还指出,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之间的衔接,防止地方主义与平衡的执政理念相冲突,防止民众利益的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相冲突。要继续改革社会管理结构,建立和改善多元化社会管理主体;改善社会治理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