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至21日,第18届中国经济思想史年会——“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道路”,在复旦大学复宣酒店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主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复旦大学泛海书院协办,来自国内4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的百位专家学者与资深编辑参加了会议。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张人禾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田素华教授出席了年会开幕式并致辞。
张人禾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复旦大学与经济思想史的历史渊源,并介绍了复旦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开创者叶世昌教授,鼓励与会学者向叶老学习,在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大好发展形势下有所作为。
田素华教授简要介绍了经济学院的情况,特别是近年来对的人才引进和学生培养。
邹进文教授点明了大会主题,对中华文明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关系,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未来,对年轻学者给出了寄语。
开幕式后,年会正式进入第一板块“主题发言”。复旦大学马涛教授围绕“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探讨了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认为大一统集权、混合所有制、儒家文化形成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 “基因”,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特点,点明了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内在关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研究了中国国民收入研究的起步,并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成就最大的是两位学者,刘大中和巫宝三所作研究的相同与不同进行了比较。
深圳大学陶一桃以“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与成功经验”为题,分享了自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关系,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历史性会议进行了回顾。
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从西学东渐、东学西渐、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评价、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西方的多方面多重影响4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价值及地位。
北京大学的周建波教授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佛教信仰和中古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深刻的阐述。
中国社科院魏众老师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划分为4个阶段,梳理了从小众研究成为全球热点的过程,并总结了当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8个特征事实。
山东大学赵梦涵教授对《管子》进行了再度挖掘,探讨了富国与富民的关系,论述了《管子》的富民思想与富民政策,并阐明了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借鉴意义。
中国社科院钱津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对《劳动论》这部自己著作的新理解,提出要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得出哲学社会主义科学新的认识。
俄罗斯科学院的Borokh 0lga研究员围绕张培刚和他的《农业与工业化》,讨论了中国经济学国际化的问题。
下午的中青年论坛是本届年会的创新板块。为优化学科建设,推进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学会特意为中青年学者的优秀研究作品提供了平台。西南交大付志宇教授和河南大学宋丙涛教授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与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现状,对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从多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时期的商书现象,研究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与商业思想的传播。北京大学刘群艺老师研究了李斯特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对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张亚光以《万国公报》为例研究了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并对该时期经济思想的传播特点进行了评析。上海社科院徐琳以马寅初为中心,基于全球金融学识和理论学视角,梳理了大萧条时期中国银行立法的基本脉络,考察了金融立法跟金融业务稳定的关系。中国社科院缪德刚围绕莫干山会议,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的价格改革历程。上海社科院张申从20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入手,对学术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分析,考察了经济学术研究对于现实经济运行与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对经济学术的合理成分提出建议。
叶世昌先生学术思想研讨座谈会是本届年会的一个环节。叶世昌先生是中国济思想史创立者之一,现已90岁高龄,在经济思想领域和货币理论领域有重要贡献。2017年以88岁高龄完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下册)》,2018年他因在中国金融史领域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旨在奖励对中国金融学科做出建设卓越贡献长期从事金融学科较与科研工作的优秀学者,是目前国内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之一。座谈会上学界大师和叶先生的学生们分别回忆介绍了叶老师的生平和成就,并向叶老师呈送字画对联,献上京剧表演,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21日上午年会进入分论坛环节,参会专家依古代、近代、现代经济思想进行了分组讨论,涵盖古往引来的经济思想、货币理论、经济思想近代化与当代经济思想的新发展等,40余位学者在本环节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互动气氛十分热烈。
会闭幕式上,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为本届年会的获奖论文进行了颁奖,并向年会的圆满举办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