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谋划,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怎样才能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最具潜力的创新幼苗?如何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新阶段?《文汇报》约请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研讨交流。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陈诗一:建设金融强国作为国家战略核心目标,要求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涵盖基础能力、服务能力、市场体系、机构竞争力、治理能力及国际话语权的“六个强大”的系统性金融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发展模式的鲜明标识。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重大制度创新。走好这条道路,关键在于系统协同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尤其是促进以科技金融驱动绿色技术创新、以数字金融构建碳管理基础设施、以养老金融引导长期资本支持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贯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全过程——前端孵化清洁技术,中端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后端依托碳市场实现生态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金融如何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体系如何有效服务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畅通全球链接,以金融活水滋养新质生产力发展?
陈诗一: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精准破解关键瓶颈,重点打通三个环节:
一是畅通“技术-资本”转化链条,服务科技创新。针对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过程的融资难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模式,创新“科技+绿色”复合型金融产品,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周期、多元化融资服务,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驱动力。
二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工业部门高碳排放转型痛点,构建分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和支持体系,引导资本支持钢铁、化工等行业清洁技改,推动高碳产业绿色转型。利用数字金融优化供应链金融,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通过普惠金融增强中小微企业活力,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潜能。建立跨部门的转型项目与金融资源对接机制,实现资金精准滴灌。
三是健全风险防控与市场联通,保障行稳致远。针对科技等新领域,建立健全前瞻性的风险评估与保险机制,强化ESG信息披露与第三方鉴证。警惕科技泡沫、“洗绿”和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累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利用上海金融中心的优势,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与资本市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之所以立得住、行得远,根本在于它深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厚土之中。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加深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陈诗一:在实践层面,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体现为多元融合。比如,将传统治理智慧融入现代金融治理。从《周礼》的“山虞泽衡”生态管理制度,到绿色信贷环境风险“一票否决制”,体现了“取之有度”的可持续理念;从古代“信义为本”的商道,到现代普惠金融的诚信要求,同时融入对科技伦理、数据安全的审慎考量,构建稳健包容的金融治理体系。又如,民本思想融入绿色普惠金融实践。通过建立个人和企业碳账户体系,量化绿色行为的环境权益,将其转化为信贷优惠等实际激励,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大众。数字金融技术大幅提升了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和服务效率,使“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愿景加速实现。区域绿色金融协同机制的建立,也为两者融合提供了实践样本。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是金融强国兴衰的重要标志。近日,《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出台。站在新起点上,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怎样实现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跃升?
陈诗一: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核心在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实现三大维度的跃升:
一是服务范围跃升——从区域协同到全球治理参与。深化长三角金融协同,积极参与全球科技金融规则探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数字金融治理合作,提升上海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二是服务功能跃升——打造全球要素定价与配置中枢。做强科技金融枢纽,深化科创板改革,打造服务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主阵地;打造碳定价中心,完善全国碳市场,发展碳金融衍生品,提升流动性与定价效率,形成国际影响力;建设数字金融高地,推动金融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
三是服务对象跃升——深化在岸与离岸市场融合。探索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领域的跨境业务创新。重点推动人民币在科技企业跨境融资、绿色债券发行、绿色项目投融资、碳资产计价结算中的广泛使用,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高成长性资产(尤其是绿色资产)定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

——全文选自“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