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讲座会议预告 / 复旦公共经济与政策论坛 / 正文

复旦公共经济与政策论坛第88期: Pricing under Imperfect Competition: The role of Capacity Constraint

  发布日期:2018-05-23  浏览次数:

2018年5月15日下午1:30,由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主办的“复旦公共经济与政策论坛”第88期在经济学院泛海楼808会议室举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农业与应用经济系的施冠明教授作了题为“Pricing under Imperfect Competition: The role of Capacity Constraint”的讲座,探讨了市场竞争是否会带来低价这一问题。报告由公共经济学杜莉老师主持。

不少文献中均提及过竞争会导致低价,但实际上在一些特定行业中竞争不一定总是能带来低价,甚至同质商品可能都会有不同的价格。施老师认为相关理论主要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1、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2、公司生产能力的约束;3、以及几乎同质的商品。故施老师在其讲座中基于顾客对品牌忠诚和公司生产能力约束的假设,考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竞争对价格的偏差有什么影响?2、产品的可得性和价格偏差之间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施老师首先解释了价格偏差这一概念:不同于一价定律所说的同质商品在所有市场中均为相同价格,在实践中,以作物种子为例,在不同地区出售的同一公司出产的种子,其价格变动趋势差异较大,故应将价格偏差这一因素加入到均衡模型当中去。在此基础上,施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建立起一个考虑价格偏差的新模型,用美国谷类种子生产厂商的数据来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

经过实证分析后,施老师得出了以下结论:1、竞争对价格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受到同类的影响的;2、在消费者忠诚度和企业生产能力的影响下,竞争反而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3、生产能力不受限的公司会收取更高的价格。这次报告的启示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与并购相关的反垄断法律与政策;2、对兼并前企业的价值进行更加精确的估值,即考虑到忠诚的客户和新客户;3、考虑到生产能力界限、市场大小和需求弹性的交互影响。

施老师所作的展示从多方面出发分析了相关问题,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封进老师、杜莉老师、刘宇老师等在场师生都针对该报告提出了不少角度新颖的问题,给施老师和在场同学都带来了不少启发。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