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服务 / 校友会快讯 / 正文

视点 | 沈建光:猜忌横行,只因数据缺乏透明度

  发布日期:2016-02-25  浏览次数:

沈建光简介

  经济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博士后,拥有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本科曾就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现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

  每一次做空人民币情绪高涨,都离不开对中国宏观数据的质疑,此次也不意外。近日,海外媒体与对冲基金纷纷发表文章,对中国宏观数据提出质疑,如认为中国外汇储备数据不实;同时,央行公布的1月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外汇买卖数据突然消失,统计局公布的1月CPI经过权重调整,其后数据低于预期,海外投资者有观点认为,这说明中国官方迫于压力,正在粉饰数据。

  在笔者来看,虽然中国GDP有可能高估了实际增长 (参见财经杂志文章《沈建光:7%增速是否虚高》),但这几个数据造假并不可信。只是我们的央行或统计局在数据调整之时或之前应该广而告之,积极与市场沟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切勿因数据透明性欠缺而助长海外做空。

具体来看,近日海外市场对数据质疑有以下几个例子:

  第一,认为外汇储备数据不实。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凯尔•巴斯(KyleBass)在早前报告中,预言中国将遭遇债务和货币危机。他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被严重高估,应扣除掌握在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手中的7000亿美元资产。然而,笔者认为,这一判断有悖常识,犯了严重的错误。在早前接收FT采访时,笔者便已经表达了“中投资产不计入外汇储备”的观点(文章见后),而后这一判断得到了外管局的证实。

  其实,外管局早就应该对这些没有根据的质疑。但值到昨天,国家外汇管理局才通过官方微博表示,目前中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公布外汇储备构成。据要求,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在记账时从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外汇储备对中投公司等的注资已扣除,不再计入外汇储备规模。

  第二,认为央行通过调整报表掩盖真正的资本流出规模。对于近日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1月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市场也有争议,原因在于,央行将“外汇买卖”项改成了“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这一细微的变化被解读为央行通过并不透明的手法让市场对资本流出规模无法估算。

  对此,笔者的解读如下:以往市场往往认为有两个外汇占款数据,一个是央行外汇占款,通过每月央行资产负债表可知;另一个是金融机构包括央行与商业银行“外汇买卖”,在每月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可知,两个表不是同日发布,可是市场常常认为有两个外汇占款数据,分析两者走势与差别,导致对外汇占款数据的过度解读。

  此次央行1月信贷收支表单独列出央行外汇占款一项,而非“外汇买卖”,差额商业银行部分归入“股权与其他投资项”,目的是减少市场对于外汇占款数据的过度解读,预计这一数据也将与日后公布的1月央行负债表中外汇占款数据吻合。

  简而言之,央行本意是希望通过调整信贷收支表细项,日后只公布一个央行外汇占款数据,与央行资产负债表对应,减少两个外汇占款引起的过度解读以及以往经常会有此引发的对热钱流入流出的不当猜测。数据造假应该不太可能,但央行应该在公布新的数据表格之前或当天就对市场做出解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第三,CPI权重调整是否为货币政策宽松打开空间。1月CPI为1.8%,低于早前市场预期,而这一差异源于2016年1月开始,CPI权重有所调整,若非如此,1月CPI恐将上升,甚至超过2%,而质疑者认为,这样的调整实则是为宽松政策铺路。

  在笔者看来,CPI权重调整无可非议,也是国际例行惯例。但充分的事前沟通是有必要的,如主动增加透明度,公开更多的统计细节,比如定期公布CPI权重与权重调整历史,则有利于减少无谓的猜忌。

  总之,笔者一直认为,统计数据的透明性不仅是把握经济走势、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更是应对质疑、增强统计部门公信力的体现。在今年全球金融风险较大,海外看空声音也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提高数据透明性,提高沟通技巧对于回击做空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