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科生培养 / 教学动态 / 正文

经济学院石磊教授领衔的“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1-10-14  浏览次数:

6月10日,教育部在江西省井冈山大学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系统总结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一年来的进展,公布并表彰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普通本科教育300门)、699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启 动建设系列课程思政资源库。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石磊教授领衔的“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同步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复旦大学共有三门课程入选,另外两门课程分别是新闻学院马凌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以及信息学院金亚秋院士领衔的“高等电磁场理论”石磊教授作为我校代表在会议现场领取项目证书。

1B110

                                                                                                         摄影丨马海君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经济

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

10C15

                                                          石磊、陈硕、高帆、寇宗来、兰小欢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在讲话中特别指出,石磊教授的“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是针对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从学理上把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道理讲深讲透,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课程思政:第一,学理与事实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本课程以“大历史观”分析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辩证客观地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在解释新中国成立后选择重工业主导发展道路时,本课程从民国后期历史资料出发,基于国民党权力腐败掏空了中国原有重工业体系这一前提,进一步谈到与小国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不同,大国发展必须要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力量,最后总结新中国为何选择重工业主导的发展道路。这种基于学理和历史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们客观、冷静分析当下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

第二,在方法论上做到“四个打通”,即理论与实践打通、中西方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学术知识与思政元素打通。“四个打通”首先对任课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本课程团队对此做了充分准备。例如,在讲到社会成本问题时,团队教师从儒家伦理如何治国谈起,以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说起,过渡到商业伦理中的修身、兴企和治市,强调信用在社会成本中的重要性。在讲课过程中把历史与现实打通,把学理和做人相结合,润物细无声,避免了课程陷入形式主义。

第三,与时俱进,自我驱动。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一直坚持与时俱进,每年的课程内容都有30%左右的更新。例如“十九大”之后,增加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变化的解读。再比如,石磊教授在课堂上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即时电话连线,把对最新的公共政策解读第一时间与同学分享,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避免了“鸡汤式”的教学。

第四,教学相长,与学生共情。本课程团队学习优秀的互动课程经验,积极开展大班、小班,线上和线下等多种形式互动课。例如在线上教学方面,早在2017年就做好线上课程的习题设置和答疑工作,因此在疫情来临后授课团队已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再比如,在讨论课主题设计方面,曾设计主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你最感兴趣的部分是?”。这样一个富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主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为做到有的放矢,本课程团队成员首先选取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内容进行示范性解读,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不局限于经济学分析方法,以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中国问题,做到了课程内容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

总而言之,以石磊教授为领衔的课程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育才的价值性、包容性、多元性。将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精髓相融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框架下,基于学理、基于事实、基于科学认知,将课程讲深讲透,并实践出一套“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