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袁志刚教授在哥大商学院作中国养老保障系统的演讲

  发布日期:2015-10-23  浏览次数:

2015年10月14日,袁志刚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访问期间,受邀在 sixth annual university-wide N.T. Wang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作主题为 “Social Welfare :Does It Have a Place in China's Evolving Economy”的报告,与会专家及学生众多,演讲内容引起很大反响。演讲会后哥大为袁志刚教授举行了隆重的招待交流会,会上就中国养老保障问题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众多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让众多国外专家及在海外的复旦校友们对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以下为袁志刚教授在哥大发言的观点概要。

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养老保障系统的改革也迫在眉睫。2015年,中国的参保工作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为2.8比1,如果没有城市化,2050年的退休人口赡养率仅有1.2比1。更重要的是,个人账户并没有成功建立,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还是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在高达59.2%的目标替代率下,如果不再进行改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将不可持续。

中国的养老保障系统通常采用三种改革方式。首先是人口方面的改革,主要方式是提高缴纳人口,降低收益人口,有推迟退休年龄和提高生育率两种。人口的调节十分困难且见效很慢。由于中国现有的退休年龄较早,推迟退休年龄能够在短期内极大提高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只要退休年龄延迟5岁,养老金缺口的出现日期就会推迟到2050年,且在2100年的养老金缺口也仅会有养老金收入的20%到30%左右。如果养老金缺口延迟10岁,那么中国在本世纪中将不会遇到养老金缺口。但是,推迟退休年龄同时会带来人力资本更替速度减慢和降低生育率的后果,会对未来的生产率提高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中国的唯一选择是将国内的剩余资本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使用两种方法。第一是向国内的私营企业投资,由于国内私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国有企业,向私营企业的投资能够得到较高回报。第二是向外国进行投资,将我国的过剩资本与发展中国家的过剩劳动力结合在一起。前者要求促进中国由“发展建设型金融”向“财富管理型金融”的转型。我们需要更加市场化,更有竞争性的金融市场,以进一步提高多余储蓄在我国的投资回报。而后者则需要以企业为主导,让跨国公司走出去。

当然,要为未来的养老融资,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率的增长,不管是城市化,还是跨国投资,或是延迟退休,其目的都是要让最发达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