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制裁与技术封锁,对我国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激励研发投入,提高技术自主性,成为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刊在2025年第10期推出周方兴、许志伟合著的论文《外国技术封锁的宏观效应与政策应对》。论文以我国研发的现实特征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具有内生增长的开放经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析外国技术封锁对全要素生产率与宏观经济运行的传导机制,并评估各类研发政策在缓释冲击方面的作用。文章的核心结论为:
第一,在长期均衡中,外国技术封锁会导致本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与产出增速下降。企业会增加对国内技术的购买以替代外国技术,但这种替代并不足以完全抵消损失,长期增长水平仍然下降。
第二,在发生暂时性外国技术封锁后,本国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率会出现明显下降,随后逐步回升至初始水平。在此过程中,本国技术对外国技术具有部分替代效应,因此外国技术封锁会刺激对本国专利的需求,促使国内研发投资增加,引进国内技术的经费支出比重也会上升。相反,在永久性外国技术封锁下,本国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率会下降到一个低于初始状态的水平。对外国专利的需求会永久性减少,同时由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企业对本国专利的需求也会减少。
第三,不同形式研发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存在巨大差异。对企业购买本国专利的补贴政策可以刺激企业对国内技术的需求,缓解外国技术封锁对本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对专利创新者开发专利的补贴政策促进了国内研发投资,但会挤出技术采用投资,导致国内技术采用率下降,有效专利供给并没有改善。
本文的研究具有如下政策含义:
第一,针对外国技术封锁的负面影响,政府应优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全球化背景下,考虑到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我国应加强自身的研发和创新,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第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倡导以数量为导向的创新目标和补贴计划,本文的定量研究表明,这种单纯刺激专利产出的研发策略未能有效转化为企业所使用的技术。未来应优化补贴策略与评价机制,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供给。
第三,通过金融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服务与科技信贷产品,完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相配套的机制,降低企业研发和技术采用的融资成本,激发民间创新活力。
本文以理论建模与定量分析为工具,为解释我国近年研发投入上升与经济增速放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内在逻辑,并对如何设计更有效的研发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面对外部技术封锁与全球竞争的不确定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补贴与金融支持体系,将是保障我国科技安全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作者简介

周方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领域为宏观金融、开放宏观、银行与公司金融等。主要论文发表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国内外重要期刊。

许志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宏观经济、宏观金融、货币政策、经济波动等。主持国家自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国家自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哲社青年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获2016浦山世界经济青年论文奖、2020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优秀成果奖、2022第七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2022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创新成果奖等。主要论文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Quantitative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期刊。
作者:周方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许志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刊期:《世界经济》2025年第10期
原标题:外国技术封锁的宏观效应与政策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