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东方早报:李志青——现代版“孟母三迁”的启示

  发布日期:2013-06-03  浏览次数:

(按语:昔日的“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孩子寻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经过数次搬迁之后,最终成功了,培养出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儒学家孟子,而今日的“孟母”搬迁的目的则是寻找一个好的空气环境,其效果也已经得到了部分的验证,那就是“哮喘基本得到了根治”,造就了孩子健康的体格。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13/5/29)

最近,一则有关“女医生为子找干净空气”的新闻流传甚广,引起关注,这位母亲为了帮助患有哮喘的孩子找一个自然、清洁的空气环境,十多年来执着地南迁北徙,完全是一个现代版的“孟母三迁”的故事,究其迁徙的范围而言,其程度已经远甚于昔日的孟母,完全可以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再添新意。当然,昔日的“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孩子寻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经过数次搬迁之后,最终成功了,培养出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儒学家孟子,而今日的“孟母”搬迁的目的则是寻找一个好的空气环境,其效果也已经得到了部分的验证,那就是“哮喘基本得到了根治”,造就了孩子健康的体格。如果说,前者的寓意在于比喻人文环境对于孩子习惯养成等方面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后者的重点则在于自然环境对于下一代身体体质发展的影响。就此而言,尽管两种“孟母三迁”都值得敬佩,但就全社会而言,如果我们搬迁的目的已经从追求改善人文环境转变为追求自然环境,那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倒退,“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身体素质不强,国家的“体质”又如何能强呢?

当然,现代版的“孟母三迁”也不是一件坏事,最大的意义在于,至少我们的社会已经认识到,并正视自然环境对于青年以及所有人群健康的影响所在了,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一方面,这是一种科技和认知上的进步,正如上述“女医生”故事中所言,从一开始不能确认哮喘的成因,到后来不断尝试,找到了病因,或者起码是找到了治疗的有效办法,相对而言,这对于很多的类似患病群体是一个福音,也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正视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更是一种社会参与意义上的进步,从知道病因,到不断搬迁,看似女医生家庭仅仅是在不断地搬离空气污染源,但实际上,她们是在以一种“用脚投票”的方式无声地发言,用搬离的选择来参与到空气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与直接的参与不同,这样的一种参与对于各地的环境污染更具“杀伤力”,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批人,因为空气质量问题搬离某地的话,其实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其背后所传递的信息表明该地应该好好反省现有的发展模式。而反过来,由于空气质量的改善而吸引人们搬入的地区显然是获得了极大的肯定,而其空气等环境质量也会因为人们的关注和加入而不断继续维持并改善,继而获得极大的社会效益。

从社会的反应来看,人们当然是有理由对该医生母亲十多年如一日的执着而感动,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也许是在羡慕之中,羡慕这位母亲有条件只为治疗孩子的空气敏感,就可以四处迁徙,甚至可以出国,要知道,这样做的背后是克服种种障碍以及高昂的经济成本,并非普通家庭和母亲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便能做得到的,就此而言,现代版的孟母其实比昔日的孟母更难当。

其一,现有的城镇化和户籍管制体制是横亘在大多数家庭面前而无法逾越的障碍,即便是有钱人,可以支付得了其他成本,但就孩子的成长而言,他们所无法克服的障碍便是入学,理论上而言,如果家长不是本地户籍,孩子是无法进入本地公办教育系统的,而即便是以各种方式进入了,但也无法参加中考,高考等过程,这一点就足以让大多数想为孩子找寻一个更好自然环境的念头嘎然而止,自然环境再重要,那也得与人文环境相平衡吧。这也就是为何,搬迁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将孩子送出国求学的原因。

这就引出了第二种障碍,那就是经济上的代价,简单而言,就是支付能力。在上述的故事中,显然可以看得出,这位孩子既有一位能想方设法的母亲,更是有一位能赚钱的父亲,至少是可以负担他走南闯北,然后“还有各种机会出国”的父亲。但其实,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大都还停留在“由余心而无余力”的水平,所以,所能做的也就是关心家庭周边的环境,让自身远离那些最具污染和负面影响的污染源而已。就此而言,就这位母亲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找干净空气”其实不具有复制性。这是其二。

其三,还有一种成本甚少有人关注,那就是昔日孟母所追求的人文环境成本。实际上,孟母三迁的本意在于寻找一个对孩子教育和成长有积极影响的环境,然后稳定下来,孟母其实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整天东奔西走的,这样显然会不利于其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所听的故事也就是停留在“三迁”上,而不是更多,这就意味着,如果因为自然环境的缘故,而舍弃较好的人文环境,或者不断改变孩子受教育的环境,这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而言,未必不是一种损失。尽管对于这位母亲而言,这也是一种两相相比取其轻的无奈选择,但这的确就是家庭、乃至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在全球化和新一轮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人们将愈加有可能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逃离环境污染,进行工作和生活空间的再选择。继续环境污染,无论是“迁”还是“不迁”,全社会则都将付出巨大代价。环境保护和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李志青,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副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