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 正文

解放日报:袁志刚——全球城市是历史性机遇——上海探索改革开放深水区系列访谈之二

  发布日期:2013-05-29  浏览次数:

2013年5月29日 05:05-评论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封寿炎

访谈嘉宾: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不能在原有模式里打转,应该不断创新,成长为全球城市是上海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解放评论:经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上海率先进入转型关键期和攻坚期,经济增速放缓,先发优势逐渐减弱。在这种态势下,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对于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方位?

袁志刚:上海经济增速放缓,有三个要点不应忽略。其一,上海经济增长水分比较少,统计比较规范,数据基本真实。另外,我们没有为当前的增长数据,做透支未来增长空间的事情。其二,作为先行省市,上海率先进入深水区,率先遭遇发展瓶颈制约。其三,上海面临的困难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即经济结构转型难。如今,随着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环境红利逐渐减弱,要素价格日渐提高,留给原有经济模式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多了。

解放评论:是否需要用“时不我待”来形容?

袁志刚:可以这样来概括:情况不坏,但是动作要快。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不能在原有模式里打转,应该不断创新,为全国的转型发展探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判断上海所处的发展阶段,还要用更加宽广的坐标。在当前全球经济体系中,“全球城市”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全球城市控制着全球经济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战略性通道(包括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对全球事务拥有控制力和影响力,各领域都拥有重量级人才,能够影响产业战略性方向。其中最核心的,是控制了金融、信息和人才。在这方面,佼佼者如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而香港和新加坡也在跻身全球城市行列。上海在未来能否成长为全球城市,不仅对自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关系全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应该培育自己的全球城市。只有拥有全球城市,我们对全球经济的参与,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只有拥有全球城市级别的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创意研发等,我们的经济才能成功转型。

这个坐标看,成长为全球城市是上海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但这肯定非上海一己之力可为,比如要素市场,涉及土地、汇率、利率价格改革方方面面。基于上海转型发展、成长为全球城市具有全国性的重要意义,在未来,也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政策配套支持。

解放评论:无论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还是上海对自身的定位,其实都非常明确,目标是“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等。结合“全球城市”愿景,您觉得上海当前最需要突破的是什么?

袁志刚:金融中心应该是最重要的建设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硬件条件非常好,金融市场体系也比较完善。但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要求“效率”,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反观当前,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金融市场能不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那些最有前景、最有效率的企业能不能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源?二要求“自由”,包括资金自由进出、信息公开透明,没有多余的审批干预。三要求“市场化”。比如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等等。

解放评论:在您看来,上海下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的核心领域有哪些?

袁志刚:一共是三大块:政府系统、金融系统和国资系统。首先当然是政府要转型,要简政放权,要大规模取消冗余行政审批,最终目标是减少行政干预,拥抱“市场先生”。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会补位。

其次是金融系统,甚至整个要素市场的改革。生产要素价格,尤其是利率、汇率价格不能扭曲。目前资源配置的渠道主要是银行放贷,要突破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就要在取消银行利差、实现利率市场化前提下,大规模发展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基金投资等,以提高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让最有价值、最有前景的企业获得资源,打破“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政府融资”这个资金体制内循环的格局。

再者,市场大门依旧敞开,但是国资的比重要适当降下来。尤其是竞争性行业,该出售的出售、该置换的置换,否则即使投资放开了,民营企业也很难参与竞争。那些留下来的国企,也要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则的治理结构。“国有”没问题,但经营管理必须规范。

上述各系统、各领域联结,错综复杂,不太可能单兵突进、以点带面。因此我倾向于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一揽子整体性方案,然后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包括被寄予厚望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建设,我的建议是,不着急不妄动,应该静下心来想清楚定位,形成整体方案,再全面推进。唯其如此,方能把握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打开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