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 正文

光明日报:张晖明——经济学家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阅读《21世纪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发布日期:2014-11-18  浏览次数:

张晖明《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31日 12 版)

《21世纪资本论》〔法〕托马斯·皮凯蒂著巴曙松译中信出版社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发表,被人们称为今年经济学界的“盛事”。该书通过对二十多个国家近三百年时间跨度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水平所发生的演进变化,“从经济金融角度,揭示了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收入差距拉大等不平等问题”,指出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主要原因不是一地一国的经济政策,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制造了社会财富两极分化,自由市场机制是催生这种根源性不平等的温床”。这一分析结论,“直接辅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该书所揭示的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发现,“资本收益率总是高于经济增长率(即r>g)”,尽管学界有人不尽认同,甚或有人认为不能够成立,但是皮凯蒂的研究发现,恰恰是建立在众多研究人员精心搜集的具有连续性的、完整充分的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检索,从相关国家的统计资料(包括借助税收统计档案资料所做的换算推导),汇编形成的“世界顶级收入数据库”(WTID)。基于大时间跨度的统计资料分析,使该书所得出的结论具有说服力。

以下,笔者尝试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对该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做一些评论,并尝试借鉴分析这一研究对当下中国经济学研究,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创新的启发意义。

经济学家如何善于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真问题”和“大问题”。不难理解,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在各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经济学家提供研究素材,这就使经济学学科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特性。在诸多问题面前,如何探究深层的制度性原因,应该就属于“大问题”“真问题”了。根据该书中文版译者序的介绍,皮凯蒂在大学本科期间接受的是数学和经济学专业的训练,有很强的数学工具运用能力,而且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聘用,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工作体验,很快就发现“美国经济学界的最大问题在于对数理模型的过度沉迷,以及由此引发的和现实世界的脱节”。正是这样,他才义无反顾地回到法国,开始进入到他自己认准的研究领域和主体中来,潜心研究多年,终有成果。

正是由于该书找准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大问题”“真问题”,必然就能够取得社会大众对现实的一种直感的呼应。正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欧洲又一度热销,反映出人们强烈地渴望能够找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寻找到治理危机的“药方”的心理渴求。在当下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复苏乏力,社会财富两极分化愈益严重,这本书所讨论的内容,直接回答了人们所关心的热点,自然会受到人们的热捧,以至于一时“洛阳纸贵”。基于充分占有统计材料和执着坚持在这一领域的多年研究积累,揭示当下世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的财富两极分化矛盾的深层原因,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药方。尽管皮凯蒂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实践中还难以付诸实施,但是它所揭示的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已经给了读者以莫大的启迪,体现了一个经济学家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和回应社会关怀的学术能力,表现出经济学家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与前述问题相关联,在经济学研究中,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或者说数理分析、统计计量研究范式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皮凯蒂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所做的研究,又具有“历史研究”的工作方式特点,对大跨度时间里相关国家的收入分配水平的变化加以系统整理,这种研究的态度和精力的投入,反映出研究者“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在此基础上展开统计计量分析,从中发现新的理论元素,“重新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历史的眼光和经济学的分析,重新理解历史并得到新的结论”;统计计量工具成为实证支撑理论发现和规律揭示的重要手段,使之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较之今天被称为所谓“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走火入魔”式地片面追求数学表现,甚至使经济学变成了一门纯粹玩弄数理技巧的“学问”,不能不说是有点儿误入歧途。皮凯蒂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也启发我们中国经济学界,在思考和实践经济理论创新行动中更好地把握如何重视运用数理工具,把它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那种简单地推崇“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甚至马首是瞻、将其视作评价经济学学术水平标准的作法,实在显得十分偏颇,须加以矫正。

经济学研究必须既重视“效率”,又重视“公平”,两者不可偏废。而政治经济学学科传统囊括了这两者的内容。“皮凯蒂热”给中国的经济学同道及时提了个醒。一段时间以来,受“主流经济学”的思潮影响,经济学研究的任务似乎只关注“效率”,不关心“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认为经济学研究就只集中于研究财富产出、劳动生产率如何提高,对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收入分配水平”悬殊视而不见。甚至有人认为,“收入分配”和“公平”问题,可以归到伦理学研究的视域去。《21世纪资本论》所带来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学家研究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经济学研究的使命和经济学家的社会使命究竟是什么等问题。

正视皮凯蒂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表现的风格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借鉴对照、检讨思考当下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和发展的现状,批判“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推动中国版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创新。主流经济学家总是宣称自己在开展经济问题研究中“不持立场”,而实际上他们的理论正是以“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方法,把人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理性经济人”,使复杂的经济活动变成财富追逐的“游戏”,使经济学研究的演绎最终归结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资本”与“劳动”这对矛盾面前,实际上隐含着偏向资本力量的立场。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它的理论一开始就鲜明地亮出自身的“大众诉求”立场,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性”,强调经济学研究的使命就是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有自己所建构理论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由此凝聚起“指点江山”的对人类社会演进的绝对驾驭能力,概括得出人类演进“五大社会形态”、“三大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的学说,政治经济学理论正是解剖说明这种演进的具体运用。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工作呼唤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土壤,善于整理和利用统计资料和数理分析、计量分析手段,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进程和发展绩效开展研究,建立理论自信,加强国际对话,提高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能力,这也正是当下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学术使命。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