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协调人:蒋昌建
编者按: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一起,跻身全球最重要储备货币之列,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权重货币。人民币入篮一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二十年,人民币走向国际经历了怎么样的历程;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趋向需进行何种调整;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对人民币国际化态势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期特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田素华教授撰文做深入分析,以飨读者。
田素华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篮子,迄今已过去一年。2017年8月人民币为国际支付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就支付金额来看,人民币占比为1.94%,仅次于美元(40.72%)、欧元(32.91%)、英镑(7.05%)、日元(3.0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全球瞩目,影响深远。但是,美国经济近年特别是2014年以来的强劲复苏,显示美元进入新一轮强势周期的较大可能性,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民币国际化态势问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大表征和三大支柱
贸易结算功能国际化、金融投资功能国际化、储备功能国际化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大表征。货币国际化源于国际商品交易活动和国际金融交易活动。当交易活动发展到全球范围时,就会有币种选择和货币兑换问题。当货币形态从一般商品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形态时,货币使用就特别具有国家主权特征,那些信用良好的货币因为有主权国家经济实力支持和比较完善的市场契约文明支撑,比较容易被跨越国境全球使用。
离岸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点建设和结算业务开展、境外投资者在岸人民币投资渠道建设和离岸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以及“两地三市”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经济体货币当局双边本币互换和人民币加入SDR篮子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大支柱。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为香港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2010年8月中国银行间市场对境外央行(以及港澳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开放、2015年10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运行等,对人民币跨境结算功能拓展有重要意义。
2002年11月推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制、2011年8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制度实施,以及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点心债券、2014年4月沪港通试点等,特别有助于人民币跨境投资融资功能拓展。
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央行签署1800亿元人民币双边互换协议和以后签署的多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在2016年10月1日正式进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等,有助于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推动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活动中增加使用,提升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市场信心。
二、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果断顺势推进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中国综合国力在全球经济中的显著领先地位,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基础。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居民大规模参与全球金融交易,以及境外投资者大规模参与中国境内的经济金融活动,是人民币走出国门的直接推动力量。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经常账户自由交易和资本金融账户自由交易。国际贸易自由化和资本金融账户自由化,需要有配套的利率市场化决定机制和汇率市场化决定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实施有效管理,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和借助市场力量调节中国经济对外均衡。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迄今为止均有很大进展。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20余年,基础框架构建正处于收官和细节完善阶段。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城市后农村、先定期后活期”的先难后易过程。自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放开开始,先后经历了1998年9月债券市场利率放开、2000年大额外币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及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等多个关键阶段。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从1984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并轨开始,先后经历了1994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参考一揽子货币、2009年5月人民币重新钉住美元和2010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重新浮动,以及2015年8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等关键阶段。当前时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范围正在有序放开,市场化程度前所未有。比如2005年到2017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共有5次调整,波动区间从0.5%扩大到了当前的2%。
2005年以来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走势
(来源: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2016年分析与2017年展望》)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过程中,人民币交易数据权威统计和及时发布,有助于全球经济主体及时掌握人民币使用信息,识别人民币使用价值。人民币国际化使用规模数据和人民币汇率指数是观察中国经济整体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和管理有重要价值。
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完全可自由交易条件下,结合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声誉,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提升到新阶段完全是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币国际化正不断进入到新的高级阶段,并推动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经济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弹性和可持续性,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入到更高的阶段。
三、关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
人民币国际化使用可以直接降低中国参与全球交易活动的货币兑换成本,降低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汇率波动风险,对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掌握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活动主动权等有重大实践意义。人民币国际化会影响到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率,在传导外部经济扰动到中国国内的同时也会将中国经济波动传导到全球经济。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配置提供了价格信号,对引导中国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有重要价值。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们需要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法定准备金比率调整等三个指标之间做出权衡。中国的法定准备金制度正式开始于1984年,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存款类别规定了20%-40%不等的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1985年将所有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统一调整为10%。
过去30多年中国多次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来管理宏观经济是这种权衡关系的直接反映,包括:1987-1989年两次向上调整到13%、1998年3月-1999年11月两次向下调整到6%、2003年9月-2008年6月21次向上调整到17.5%、2008年9月-2008年12月四次向下调整到15.5%、2010年1月-2011年6月12次向上调整到21.5%、2011年12月-2016年2月12次向下调整到16.50%。也就是说,从1987年到2017年,中国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共计有53次。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到新的阶段,通过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调整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做法会逐渐淡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是通过政策利率调整来付诸实施。
四、美元强势回归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了新要求
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美元进入新一轮强势周期。随着美国进口需求增加和国际投资流入增加,美元投放规模会显著上升,全球经济中的美元使用比重会显著增加。
中国现有的双边本币(有3.3万亿人民币)互换经济体没有美国,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机构分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没有美国。这些数据显示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反映了美元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美元的国际地位变动,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人民币将可能是在美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更多的是围绕美元处于与欧元、日元、英镑等相当的位置。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蓬勃发展需要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和国家美誉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选择。人民币国际化应抓住时机,果断顺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