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专家观点】李志青:“产权与市场”才是共享单车发展的生命线

  发布日期:2017-04-21  浏览次数:

“产权与市场”才是共享单车发展的生命线文/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者语共享单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从最初的“新鲜”到流行,再从流行到目前的种种“阵痛”,共享单车正在经历着诞生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那就是,作为共享经济在交通领域的一个“最佳”实践,如何才能克服“外部性”带来的发展陷阱,避免重蹈类似的覆辙。

原文:《产权与市场是共享单车发展的生命线》

共享单车的发展最初起源于各地政府推行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也就是由政府出资购买和维护自行车,并添置相应的停车设施和设备,以较低的价格出租给需要的市民。譬如杭州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就是在西湖等景点和社区,设立了大量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而且提高了自行车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目地。

就此而言,共享单车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共享单车的大规模应用却是近一年来的“新鲜”事物。之所以说新鲜,是由于共享单车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相关的企业克服了“无桩”停车的技术难题。从而大大减轻了使用者在停还自行车环节上的“交易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搜索成本等。

这样一来,尽管共享单车的初始直接使用成本并没有变化,但却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总成本得到很大的降低。在规模经济效应的带动下,随着共享单车使用规模的不断增大,它的直接使用成本也就随之进一步下降,进而又给其市场普及带来更大的动力。在此,有必要清楚一点:互联网与共享经济模式相互叠加下发展起来的共享单车,在本质上实则并没有离开市场经济发展的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共享单车的供需杠杆仍然是价格。如果说,共享单车盛行的最直接起因是互联网应用所带来的技术效应。那么,其持续动力则仍源自于成本效应,在不同交通模式相互比较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重要选择依据仍然是性价比。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包括价格在内的总成本不断下滑是推动共享单车需求端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此而言,共享单车的供给端发展则是与市场竞争态势、经济金融创新、宽松的市场监管等因素都密不可分。

第二,共享单车的“共享”基础是产权明晰。理论上而言,实现资源最大程度上共享和利用的共享经济最终似乎会走向资源的“共有”模式,但实际上,就共享单车的发展态势而言,明晰的产权界定恰恰是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最大保障。产权明晰的好处在于,有助于确定共享单车的权利边界,归谁所有,是谁使用,谁来维护以及收益归谁,等等。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的引入其实也正是进一步强化了共享单车的权利边界,使得各项权利的归属都更加透明和公开,尤其是大大改善了基于产权的信息和信用透明程度,从而降低了整体的社会总交易成本。

第三,共享单车有序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化监管。共享单车在重新振兴自行车交通方式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一些“外部性”的问题,譬如乱停车、不文明的骑行习惯等。长而久之,在不同的消费者与经营者群体间,极有可能形成“逆向选择”的不利结果,鼓励了“搭便车”的不良市场行为,进而危及整个行业。

共享单车得以发展的基础仍然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一是有必要针对市场主体开展必要的监管,无论是共享单车的经营主体还是使用主体,都必须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譬如企业经营要有诚信,而骑行者也要遵守交通法规等;二是不能将共享单车的监管变相为计划管控,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譬如用直接规定共享单车数量的方式来约束“市场”,以及制定所谓的简单“标准”来管控市场。

总之,在共享单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技术效应影响下的各种发展态势及“外部性”影响,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理解产权和市场等因素在推动共享经济新一轮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旦在这两个因素上迷失方向,共享单车则将可能成为无源之水,错失壮大与普及的良机。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54期第4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