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于2017年1月发表在《探索与争鸣》杂志的文章《跳出产业政策:回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革思路》和2017年11月发表在《经济学动态》的文章《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金融风险处置》简介。
《跳出产业政策:回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革思路》
2017年1月发表于《探索与争鸣》
《新华文摘》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
2008 年以后全球经济出现新的结构性变化:全球总需求吸收不了全球总供给,出现持续的全球产能过剩。在需求方面,全球收入分配不均抑制总需求,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西方社会困境。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受限,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非但提振不了实体经济,反而加剧了资产泡沫和贫富分化,债务问题也制约了财政政策的使用空间。在供给方面,技术进步陷入停滞,互联网革命对TFP 推动趋于减慢,但新的技术创新仍未出现。
全球经济出现很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新问题,也引起了整个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自我反思。另外,金融体系在宏观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金融体系如何决定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价差。
中国经济增长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全球货物贸易增长趋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争端可能更加频繁。中国经济内部也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高杠杆、高库存和产能过剩导致传统动能难以继续支撑投资增长,高债务下的居民收入放缓抑制消费开支。持续的总需求管理政策还会恶化高杠杆、挤出民间部门等痼疾。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界展开关于产业政策的新一轮讨论。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金融风险处置
2017年11月发表于《经济学动态》
《新华文摘》2018年第5期转载
摘要:文章首先从供给与需求相统一的分析框架出发,讨论了决定经济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的基本力量,分析了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在中国变化的特殊性。通过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回顾,揭示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增长中,我们如何较好地发挥了人口红利、制度红利、结构红利、赶超红利和土地红利,成功地处理了内外部的不利经济冲击,维持了宏观经济的增长。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供给和需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动能虽然能够继续维持经济的增长,但是结构性矛盾日益暴露,资产负债快速扩张下拉动的经济增长,在早期可能对实体经济有“挤入效应”,但最终将产生“挤出效应”,并导致金融风险的不断积聚。我们要抓住一切新经济的苗子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改革开放,尤其是金融体系的改革,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中化解金融风险,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全文请见《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期,《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