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袁志刚教授新书出版

  发布日期:2014-09-10  浏览次数:

袁志刚教授编著的英文新书《Economic Transition in China: Long-Run Growth and Short-Run Fluctuations》日前已由著名学术著作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随着中国经济结束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已出现深刻变化。而在中国的再改革之路即将启程时,许多老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一些新问题已经摆在了面前。一个重要的共识是,中国持续而稳定的高速增长似乎进入了尾声,一些波动已经在所难免。在波动中持续增长,也许将是中国未来的一类“新常态”。

袁志刚教授与其带领下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985创新基地团队长期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研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本书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中首先把握住了几个重要枢纽,那就是——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与老龄化。全球化决定了未来的世界格局以及中国在该格局中应当如何自处,并发挥自身最大的比较优势;工业化与全球化紧密相连,不仅是中国的工业化,也是世界的工业化,同时代表了在多个方面的现代化。在工业化进程中,不仅产业结构会出现变动,人们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也会发生深刻改变;城市化与老龄化是一对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其中城市化代表了要素在空间上的迁移,而老龄化则意味着要素在时间上的结构变动。如何在城市化中发挥生产率的集聚效应同时尽可能减缓城市的拥挤成本?如何改变我国的社会支持体系与金融体系来应对未来的老龄化?这其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正是在对这些枢纽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写成。

全书共分为14个章节,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长,并从国际贸易、消费与储蓄、政治经济学、城市化与相应政策、房地产、财政系统与地方政府行为、人口与劳动、社会公平与代际流动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的未来增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面对中国的短期波动,本书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看法。

一,生产率是经济政策的“金标准”

本书认为,在当前中国阶段,劳动生产率是政府设定政策所应当参考的唯一基准。在这个基准下,我们应当进一步放松要素的流动限制,同时将服务业进行一定城度的开放,大幅度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消费不升、投资不降

与一些认为中国应当拉动消费,替代投资的观点相比,本书认为中国的消费在近期仍然不会上升,投资不仅不应当因此减少,还应当抓住人口红利完全结束前的机会窗口进一步增加,在2030年之前完成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三,老龄化与金融改革

本书还发现,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消费上升和储蓄下降将会倒逼中国的金融系统发生彻底改革。当老龄化变得愈发严重时,剩余的资产将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流向真正有生产能力的外国年轻人,这就要求中国有着更完善的金融体系,如利率决定的过程可能会变得更加透明。同时,资本项目的外流可能也将伴随着劳动项目的流入,国际移民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总体看来,这是一本兼具理论美感和现实价值的专著。全书既有完整的现象描绘和理论阐述,又有严谨的模型推导和计量论证;既有历史的纵向剖析,又有国别的横向比较;既有国际经验的借鉴,更有对中国实践的思考。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理论和中国现实中,袁志刚为我们澄清了一些重要的经济理念,厘清了现实中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现实情况以生动的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也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特此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