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复旦自贸政策沙龙第一期:自贸区的金融开放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向”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4-11-12  浏览次数:

2014年11月7日,由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主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协办复旦自贸政策沙龙第一期在经济学院614举办。本次沙龙的主题为“自贸区的金融开放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向”,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应邀担任沙龙主讲嘉宾。出席沙龙活动的还有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京东研究院院长、京东副总裁林捷先生和卡特彼勒再制造工业(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佳璘女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沈国兵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尹晨副教授以及研究院执行秘书长李志青博士等。此次政策沙龙由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卢华博士主持。

会上,沈建光博士首先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和资本流动的方面进行探讨。他指出在资本管制方面,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没有放开,自贸区也难以取得成果;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在全国范围推广迅速,自贸区也因此失去其特别之处;在离岸贸易方面,相比海外的离岸市场,在岸的离岸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总体来说,一年多以来,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亮点不多。对此,袁志刚教授提出一个重要原因是账户系统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具体地说,在自贸区内缺乏企业开展一些业务的配套服务、技术,在许多业务的开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制度流程等诸多限制,且自贸区相比于其他地区并没有体现出明显优势,导致一些企业不愿进入。

袁志刚院长对自贸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想法。他认为上海自贸区要对接TPP,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必须注意到现在上海和香港、新加坡在政策环境和便捷程度上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上海自贸区可辐射的功能更加重要。其次,袁教授指出自贸区建设的困难需要中央支持、全国协调解决,因此自贸区的可复制性也很重要,未来两年需要梳理清楚哪些是可复制的,哪些不可复制。袁教授还谈到人民币国际化在结算和储备两个部分做得很好,但货币投资相对不足,自贸区需要尝试打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投资通道。最后,袁教授指出自贸区的开放应当是全方位的,而不是仅限于金融领域;当今中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是开放,坚定不移的开放政策会倒逼改革,最终使中国自身收益。

接下来,尹晨副教授针对自贸区的复制推广问题分享了个人的看法。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的复制推广,如资本认缴制、企业年报、经营名录、外资企业准入目录等方面,相比自贸区,放开程度更高;第二,地方政府的自律性、选择性复制,学习自贸区的有利措施,甚至在有些方面突破自贸区的框架;第三,“可辐射”推广,在这部分需要中央的支持。

此外,杨佳璘女士和林捷先生从企业角度提出了对自贸区的一些看法。杨佳龄指出,上海自贸区内的许多配套服务跟不上企业经营的需求,限制了实体经济链条的串联。林捷以进口业务为例,提到企业在自贸区遇到外币结算、仓库储存、技术联通等三个方面的困难。沈国兵教授将这些困难归纳为关税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而这正是自贸区作为先行试点要逐步找出改革方案的。

讨论的最后问题指向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收入分配改革,包括拉动农村农民消费,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李志青博士提出目前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阻碍,在垄断的视角下,最严重的实际上是行政垄断而非外资企业。事实上,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不需要政府的过度保护。

会议最后,卢华博士作了简短的总结,认为与会嘉宾在讨论中发表的有关上海自贸区政策的观点和共识,对未来自贸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并期待今后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再次探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