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获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巨额捐赠 致力于打造复旦经济学科的升级版

  发布日期:2015-12-21  浏览次数:

2015年12月21日,值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经济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校董、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校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卢志强先生通过其设立的泛海公益基金会向向复旦大学整体捐赠7亿元人民币,回馈母校。在这笔捐赠款项中,将有5亿元用于“复旦泛海中心”项目的基本建设,以支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筹)、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以及若干其他教学科研机构的建设。5000万元用于设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泛海发展基金”,支持经济学院高级人才引进、学术研讨、奖学、奖教以及经济学院国际咨询委员会建设等教育事业的发展,5000万元用于设立“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发展基金”,支持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的筹建和发展。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向复旦经院校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

董事长卢志强先生颁发第六届校董聘书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也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呼唤着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呼唤着中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创新,呼唤着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创新。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如何作为?中国高校的经济学院应该如何作为?

对此,从已80高龄、在复旦学习工作了近60年的资深教授洪远朋,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都给出了简短而清晰的愿景:打造复旦经济学科的升级版。在此背景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筹建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捐赠设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泛海发展基金”、“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发展基金”将成为一股重要助推力,帮助复旦经济学院继续培养和集聚具有国际视野、国家使命的一流经济学人才,推动理论研究创新,立足中国实际,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努力打造复旦经济学科的升级版,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思路。

张军教授表示,金融学科是复旦经济学院长期以来的优势学科,在经济学院现有的35000名校友中,60%从事于金融行业。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的建立,将能够使复旦经济学院金融学科更好地在研究层面上为金融市场及中国的金融转型提供服务。在校友的帮助下,这将是一个高起点、国际化的新项目。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将将能够在全球和同等类型的学院进行紧密合作,不仅满足研究生,更满足包括本科生在内对金融学科的需求。

卢志强先生曾就读于复旦经济学院,复旦经济学科对其而言熟悉而亲切。据他的老师洪远朋教授回忆,卢志强先生在学习期间非常认真,尽管当时的他已经创办了公司,却从不因任何原因缺课,甚至会为保证论文质量而在十天中多次反复修改。从复旦毕业后,卢志强也仍然跟随洪远朋教授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出版、发表了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除卢志强先生外,泛海集团还有多位高层是复旦经济学院的校友。可以说,如今泛海集团的企业理念,与他们在复旦汲取的知识密不可分。

复旦经济学科源远流长,自1917年创设商科始,可以追溯近百年的发展历史。1922年,复旦创立经济学系,至此,复旦正式拥有了以“经济学”命名的独立系科,90余年来从未中断。1985年复旦大学组建经济学院,进一步整合与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相关的系所,至今正好已走过30个春秋。30年来,复旦经济学院伴随国家改革开放而发展,伴随祖国繁荣富强而壮大,已经成为一家在海内外具有良好学术声誉和广泛影响力的经济学教学科研机构。长期以来的学脉传承,使经济学院形成了扎根中国、关注实际,推动现代经济学本土化、中国经济学国际化的优良传统,不仅汇聚了蒋学模、张薰华、宋承先、陈绍闻、陈观烈、洪文达、余开祥、叶世昌、伍柏麟、洪远朋等著名经济学家,还走出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等一批如今正活跃于中国和海外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军院长对记者指出,校友是复旦经济学院最为重要的资产,他们不仅为经济学院发展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意见,更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机会。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契机中,学院应当汇聚校友和社会力量,捕捉并利用机会,推动学院发展,在人才储备、引进和学科建设上做得更好。

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和复旦校友卢志强先生此次捐赠,着眼的是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着眼的是对经济学科群落发展态势的战略判断。在中国泛海控股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为打造复旦经济学科的升级版,经济学院将整合研究力量,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范式、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强调以全球视野观察中国经济,主动为国家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和主导国际经济竞争,并不断提高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