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王亦乐,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5级经济学院学生。
复旦缘始
我对复旦的热爱,是在时光中慢慢生长的。三年前,我进入了复旦附中,对复旦大学的热爱便也悄然扎根。往后的日子里,光华楼内举办的导师活动、光草上盛大的星空文化节,使我沉浸于复旦的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南区体育场召开的运动会、相辉堂的成人仪式、正大体育馆的毕业典礼……这些鲜活而温暖的片段,都成了我高中生活里珍贵的注脚,也让我对复旦的向往日渐清晰。
在学习生活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也不断指引着我:既要广泛汲取,也要坚守志向;既要恳切发问,又要联系现实深入思索。除此以外,复旦“自由而无用”的民间校训也让我心向往之。它超越了功利的桎梏,指向思想独立与精神丰盈的学术品格和生命态度。如同校歌中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一般,我以更加宽广与长远的视角对待学习,不为短期效益所困,而允许灵魂自由自在地呼吸。
在高中,我通过校内大学微课的平台,学习了一些经济相关的课程,从而找到了心之所向。经济学理性系统的思维方式令我着迷,而在全球经济变革的浪潮中,它也恰能为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我把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类专业填入了我的志愿表内,以回应心中的热爱。
青春印记
附中给了我们丰富的资源去探索,尤为珍贵的便是给我们以精神滋养的语文课。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坚守,让我看见信念穿越时光的力量;鲁迅理性克制的人性光辉,让我懂得以清醒的目光审视世界。我们得以在不同的命题中以“近思”叩问内心、联系现实,在探究自我中明晰本心,在理解他者中拓宽胸怀。
课本之外,那些独特而珍贵的课外经历也值得细细珍藏。专项课上对古希腊神话的探寻,让我触摸到人类文明的精神脉络;选修课上的化学实验,让我从试管中斑斓的色彩里感受到化学的奇妙;通用技术课上的房屋搭建,使我体会图纸设计与构建拼接的严谨性;社团活动中的书籍赠送,让我感到传递爱心的充实;南京研学的实地考察,使我真切走近这座城市的建筑风貌与历史底蕴。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锻炼了实践能力,更让我拥有了多元探索的宝贵体验。

同时,那些与同伴在校园中的相遇与交织,也成为了我青春中美好的印记。文科班温暖而细腻的班级氛围让我倍感温馨,亦让我学会在群体中感知与回应;排球班上的战术筹备、与同学的并肩协作让我深感团结带来的踏实与勇气;学长学姐耐心的解惑与引路、学妹在我高三时送上明信片让我感到校园中善意与真诚的流转。这些连接让我感到,生命会在彼此的映照中,变得更加饱满而富有力量。
学思札记
我的高中三年,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认知,适时调整的过程。这不仅是学业上的精进,更是心灵上的成熟。
高三上学期的接连失误使我深受困扰。幸而受到老师智慧的启发,我更加理解了“少即是多,慢即是快”之道:从停留于题目表面到深入文本,迁移课文,提高感知力;从纷繁的解题方法到究其本质,融会贯通,领会数学之美。我也慢慢走出了曾经沉迷题海时的无所适从,收获了打磨方法、循其本源后愈战愈勇的信心。

心态上,我也更加相信,学习本身并非盲目向前,亦步亦趋的追赶,也非困于执念、错失当下的浮躁,而是根植于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在课业繁重时,我不再为写满的计划表感到心力交瘁,而是针对自我,找出重点,有所取舍;在成绩波动时,我不再为不稳定的排位所困,而是着眼于知识本身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此外,我也逐渐拥有了敢于正视的勇气和悦纳局限的自洽,相信时间与坚韧会带我抵达适合自己的天地。倘若寻得内心的节律,在过程中坚守纯粹,终能行稳致远。
除了向内的自我探索,我亦向外与他人交流,在思想交汇中感受思维碰撞的火花。犹记得英语一考前和同学组成小组,将不得其解的题分享后好友们纷纷解答的热心;和同学互探数学思想,意会数学美的会心之乐;与好友互相抽背文史,发现不曾留心的知识点时的收获感;也记得每一次语文作文面批后的思维升华,地理答疑后“有趣的知识又增多了”的感慨。向外的交流帮助我跳出了思维惯性,既让我以更加丰富的维度审视所学,又通过思想的流动让知识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我深知,高中的学习经历是生命中宝贵的沉淀。师长的智慧指引、好友的真诚相伴,化为了我面对未知的勇气。三年的反思蜕变,成为了我自我成长的力量。带着这份积淀,我期待着奔赴复旦这片孕育无限可能的沃土。
云帆所向
“经世济民,追求卓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既积淀了兼容并蓄的学术根基,又淬炼出求真务实的治学传统。如今,这里不仅拥有前沿的课程体系,亦搭建了多元的实践平台。站在起点,我深知前路漫漫,需以笃学之心深耕不辍。在“2+X+Y”的培养体系下,愿我能逐步构建起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拓展认知深度,亦向外多元发展,涵养观照社会的人文情怀,最终成长为能将“经世济民”理念付诸行动的人。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愿我们从容启程,感受过程的丰盈与充实,在迈步时尽志无悔,在等待时心怀笃信。
1.征稿对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25级本硕博新生。
2.稿件内容:你可以分享备考复旦的奋斗故事,畅谈你心目中大学生活的样子,对今后在复旦学习和生活的期望,也可以分享你在复旦求学过程中的经验之谈,对即将步入复旦校园的新同学们有哪些温暖提醒,以及任何你想分享的内容。
3.投稿要求:形式不限,字数2000-3000字。随稿件附上个人简介,以及清晰生活照片或配图(至少2张)。
4.投稿方式:请将word稿件和照片原图打包发送至邮箱econxx@fudan.edu.cn;邮件主题命名为“新生故事投稿-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