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前沿 | 李志远等:环境规制、环保投资与资源重配

  发布日期:2025-02-13  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志远、博士生黄秋月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缪蛟合作的文章《环境规制、环保投资与资源重配》,在《世界经济》2025年第1期发表。

作者简介

图片

缪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

图片

李志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图片

黄秋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简介:

“环境规制如何发挥作用”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Levinson (2009) 提出,环境规制通过降低行业污染强度显著减少污染总量,这一机制被称为“技术效应”,是环境规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然而,其内部机制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解析,Cherniwchan & Taylor (2022) 将其总结为技术效应的“黑箱”,这构成了环境经济学领域面临的重要理论挑战。

此外,虽然环境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文献中尚缺乏一般均衡模型的系统分析框架,无法有效预测环境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对整体经济均衡的影响。《世界经济》2025年第1期推出缪蛟、李志远与黄秋月撰写的《环境规制、环保投资与资源重配》,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空白。该文从异质性企业的环保设备投资决策这一视角出发,主要贡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揭示技术效应的“黑箱”。研究发现,行业污染强度下降源于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一是个体污染强度效应,即企业污染强度普遍降低;二是资源重配效应,即高污染强度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低污染强度企业市场份额上升,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

第二,建立环境政策效果异质的理论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企业生产、污染排放和环保投资的异质性企业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环境规制变化对经济体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渠道。该模型为理解环境政策效果的异质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

第三,对“技术效应”进行分解。本文通过一种新的量化计算方法将环境规制的“技术效应”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十一五”期间,各行业平均污染强度持续降低,其中“资源重配效应”和“个体污染强度效应”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例,在2007年,资源重配效应和个体污染强度分别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平均污染强度降低21.77%和18.14%。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资源重配效应”对行业总污染强度下降的贡献均超过40%。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动行业污染强度的降低,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或低息贷款等政策手段,降低企业投资环保设备的固定成本,提升中小企业投资环保技术的能力。此外,应加强对环保设备使用效果的监管,确保投资转化为实际的减排成效。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加速实现行业“资源重配效应”和“个体污染强度效应”,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