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发布日期:2021-01-05  浏览次数:

近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复旦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市经济学会政治经济学专委会、上海市经济学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委会承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八届(2020)学术年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基地首席专家、上海市经济学会政治经济学专委会主任张晖明教授对本次论坛的研究主题作了说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寇宗来表示,专家学者将通过深刻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灵魂。

与会专家以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理论阐释—话语体系建设—传播能力建设”为主线,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经验提炼和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能力、理论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大学教育和大众传播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此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分上下两个半场进行,分别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和严法善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教授、周翼副教授分别对会议上下半场专家发言进行点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汪立鑫教授作会议总结。

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致力于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应服务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进一步谱写经济新篇章,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为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系统化构建中国经济学说应以实践第一原则为基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发展规律,解释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独一无二的理论命题。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林木西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需要把握中国语境的三个特点:一应全面认识中国的政治背景和制度优势;二应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系统观念,战略性地规划和统筹两个大局发展;三应通过对工业化、现代化、改革开放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深入说明中国的体制特征和特色。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臧旭恒教授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包括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波动、收入差距问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偏差,政府与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国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等。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葛扬教授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市场关系演进展开具体讨论。他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突破,认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不仅应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须重视政府的影响,要在“有为”和“有效”中寻找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中国道路的实践诠释: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造就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

任何重大理论的产生均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造就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总结了中国经济从赶超到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路径与经验。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主要得益于要素生产力的释放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而改革发展过程中对效率和公平的兼顾又为我国社会长期稳定提供支撑。同样,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成就亦令人瞩目。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蒋永穆教授肯定了国有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在脱贫攻坚中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了行业优势、要素优势和产业优势。国有企业通过产业扶贫促进改革,促进贫困地区就业,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科学技术和教育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等成功经验值得提炼和推广。

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鞠立新教授总结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反危机促复苏的实践经验。他认为,我国逆周期反危机的谋篇布局呈现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特点。他进一步提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妥善解决经济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我们不仅应通过财政、税收、土地、人口等制度和政策的战略性谋划开创新局面,也应通过科技创新掌握高端产业链的主动权和控制力。

林木西认为,中国改革发展的奇迹说明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借鉴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围绕现实问题和核心范畴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比较和对话,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继承性和创新性是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根据和要求。臧旭恒通过梳理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为,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等理论流派对经济问题的探讨具有逻辑一惯性。马克思在扬弃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围绕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疑是经济学科发展史中的辉煌一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研究员以收入分配、公共产品理论等具体问题为例,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关注重点等方面的交融、趋同和相互影响。她认为,中国经济学话语权的核心在于理论性和思想性,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不仅应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工具化、技术化的分析工具促进学科规范化发展,更应展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和思想性特征,促进对社会经济领域具体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艳教授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她表示,话语体系的纵向路径构建应体现经典马克思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的继承和发展。横向来看,话语体系路径构建可借鉴马克思的逻辑,围绕生产体系、交换体系、分配体系、消费体系、生态体系和开放体系展开分析。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荣兆梓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应集中概括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平等劳动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反映,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唯一合理选择,建议按照生产总过程的逻辑构建社会主义平等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沈斐教授具体围绕“需要”和“需求”概念,从哲学角度对经济学话语体系展开思考。她认为,“需要”和“需求”是一对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后者是以“资”为本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应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通过精神产品、公共产品的生产,即通过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所带来的“乘数效应”来推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龚晓莺教授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展开分析。她表示,当前学界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采用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对数字经济的强大解释力。她进一步围绕数字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

中国道路的思想传播:为新时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其强大的传播能力。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为新时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提供理论指导,也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学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颜鹏飞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建设应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客观理解市场经济概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央启动马工程教材是教科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教材建设及其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应注重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性借鉴,尊重辩证法,尊重理论和制度移植规律,尊重新时代中国国情。

在具体操作上,林木西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不仅是政治和外交问题,也应重视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和修订,打磨高质量精品教材,促进精品教材在华语地区的传播。

汪立鑫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传播影响力,与会学者所发表的见解,都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学人的研究探索精神。着力加强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深入总结,加强对于实践经验的理论凝练,加强对理论成果的交流打磨,以提升理论自身对实践的解释能力和对于经济社会演进发展趋势分析的前瞻能力,在媒体、在课堂、在教材内容表现等方面有更丰富的传播展现能力。

张晖明认为,各位专家发言和相关主体的新见解都体现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问题为导向”的“实事求是”的研究风格。相信伴随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的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会得到不断提升。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辽宁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