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即将到来之际,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全方位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重点,提出明年要“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本次会议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和变化,比如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宽财政、稳货币的整体基调没有变,但今年措辞稍有微变。与此同时,今年还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对此,时代财经12月13日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深度探讨未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补短板”等问题。
时代财经
与去年相比,今年宽财政、稳货币的整体基调没有变,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但今年措辞稍有变化,去年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表述是“加力提效”,而今年是“大力提质增效”,并且增加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的表述;去年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表述是“松紧适度”,而今年是“灵活适度”。在您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表述上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孙立坚
财政、货币的变化是宏观逆周期的两个“组合拳”。如今全世界几乎都出现了货币政策失灵的问题,货币政策不只是中国的效果不好,在其他国家的效果也都出现问题。但中国的优势在于中央财政的状况很健康,不像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很严重。所以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更需要政府能够敢于抓住好的产业方向去扶持企业发展,降低企业的成本。而经济下行靠的就是政府逆周期先创造一个鲜活的经济环境,然后市场看到有利润的空间就会进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困难就在于逆周期的力量太弱,因为政府可能有想法但手里没有牌,而中国是既有牌现在想法也出来了,因此中国能够很好地用好这张逆周期的牌。
所以现在财政政策要在减税、产业基金上面来扶持创新驱动,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也将用更好的税收来应对一些过度的脱实向虚问题,在金融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来支持实体经济降税的结构优化问题。
除此之外,税收的结构调整还包括“以时间换空间”的第二套财政战略,也就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等到市场激活了以后,企业赚钱了、税基增加了,再靠未来的税收收入解决现在的地方债务问题。但改变在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不能没有效益,不能只是花钱,不能看上去GDP增长了但同时地方债务又变得非常严重,而是地方政府要把钱要花到刀刃上,在能够把未来的税基做大的情况下,保证目前的债务是没有问题的。
货币政策的问题是处于后续哪个地方有漏洞,就在哪个地方补漏洞。比如今天实体经济活力不足的原因是资金成本增加,那么就要补资金的漏洞,不能一味地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所以“灵活适度”就灵活在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一会可以紧缩一会可以放松,稳中求进、游刃有余,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值得说明的是,货币政策的基本格调还是认为市场只要被激活了就不缺资金,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如果不把资金补充进去,市场变更加难以激活,所以“灵活适度”的尺度要把握好,这是现在货币政策的基本基调。而不是要靠货币政策作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扶持经济,现在不搞大水漫灌,但不代表货币政策就紧缩了。因此财政政策作为一个主要的工具,货币政策来补短板,未来货币政策或许会表现得像汇率一样双向波动。
此外,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不利于实体经济出口,要保持汇率在一个基本合理的空间。补充而言,未来货币政策无论收紧还是放松,都要游刃有余地展开,但基本上要和经济的基本面同步前行,不能过度地扩张货币,造成资产泡沫进而形成更加严重的脱实向虚。
时代财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具体来看,如何形成合力,形成“双升级”?
孙立坚
强调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与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一是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特别是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还处在全球化的模式中,更多的是靠外力。彼时中国的优势不是消费,而是庞大的劳动力与拥有成本优势的制造业,做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被称之为“中国制造现象”。中国以自己的优势与跨国企业合作,将跨国企业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进而提振了很多市场的需求,所以以前的中国较少考虑需求消费方面。且过去中国主要是招商引资与全球化的合作,然后将户籍制度打破,使很多中西部的群体能到沿海城市与跨国企业结成一个全球化的合作模式,这也解决了很多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二是2008年以后的中国经济还没有找到感觉,主要靠政府投资来解决经济的低迷,市场尚未成为主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以及杠杆问题的滋生。
但如今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现在的转变是要靠市场投资和消费的双驱动,而政府主要起到服务、帮助的作用。更加强调要强弱项、补短板,解决国内企业和国内潜在消费能力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成为目前解决带动经济的重要推手。现在要回归到国内的竞争上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投资,靠如今高质量的发展,如华为等类型的企业;二是不能靠外部的消费能力,因为如果出口被堵住,经济就会遇到问题,所以现在主要靠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来激活,回归到市场能力上来。
现在中国经济要解决的是两件事情,一是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因为要解决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而使企业产能过剩、库存增加。如果一些企业的生产主要靠银行贷款的话,还会连锁反应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所以如今如何避免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发生过剩、脱实向虚的问题,怎样能把企业的生产能力转变为利润,这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消费能力,不能过度依靠出口,要中国自己培育消费能力。
二是投资要产业升级,有一段时间中国的投资只是把外国的技术买过来,现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部分外国企业不再将知识产权、专利卖给中国了,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中国自己有能力打造高端的产品,这称之为高质量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投资方面是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是创新驱动;消费方面,是要能够将中国老百姓的过度储蓄、过度理财转变为消费行为。就促进消费而言,目前数字经济发展得很好,称得上是手里打的一副好牌,因为目前传统消费模式的成本仍然很高,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但自从有了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后,数字经济带来的消费能力呈现出大幅度的提升,倘若每人以10元的消费水平乘以中国约14亿的人口,这就体现出中国数字经济所激发出来的强大消费能力,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利润闭环问题。而现在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一定要尽快补技术方面的短板,包括科创板的发展,都是解决投资与消费的“双驱动”问题。
时代财经
纵观以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不难发现,此前的几年先后经历了“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做减法阶段,而2020年将正式进入“补短板”做加法的阶段。您如何看待这一转变?
孙立坚
过去扶持经济增长造成的一个结果是,该投资的地方,短板却依然存在,但一些粗放型的产业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度,从而造成了很多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前些年先是“去产能”、“去库存”,在这之后,开始“去杠杆”。目前存量的问题解决了,未来增量的问题再也不能过度地粗放型投资,不能随便地加杠杆了。
现在中国经济的“痛点”就在于技术的短板,依赖国外的技术来做量产,很容易在经济下行时出现产能过剩、库存增加的问题。所以现在中国的“强弱项”、“补短板”和高质量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战略,要解决“补短板”的问题,就要中国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要看到的是,国家在这方面不仅没有减少杠杆,反而要更大地支持中国产业发展,还要加杠杆,但这次的加杠杆并不是像粗放型产业的标准化生产,而是进行专利生产、研发生产的加杠杆。所以现在的“补短板”、“强弱项”,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去产能”,也不简单地理解为是“去杠杆”。可能产能还会加大,可能杠杆还会加大,但是只要做好“强弱项”、“补短板”,就愿意加大产能、加大杠杆,也就是具有乘数效应的短板领域。
时代财经
您刚才提到了,在“去产能”和“去库存”的时期,一些粗放型的产业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度,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中依然有“基础设施”,怎样理解补短板领域的基础设施所指的是哪些方面?
孙立坚
首先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是如今经济的抓手,数字经济需要“三流”创造,即一流是物流、二流是信息流、三流是资金流。
从一流的角度而言,中国不只是拼沿海城市的消费,而是要通过数字经济将全民的消费力量带动起来。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不收缩,而且还要不断延伸到部分还没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的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因为强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确保农村的新鲜蔬菜达到沿海城市的餐桌上,所以是非常需要的。
从二流的角度而言,如今中国要把4G网络更新,当前几乎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没达到中国的信息流发展水平,所以基建投资不仅是线下投资,还有线上投资。如果说现在这些线上线下的投资看上去都不能直接形成利润,那么就要谈到三流,即形成利润的资金流。现在发达国家的eBay、亚马逊等平台均看到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但几乎都在中国失败了,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解决资金流,而中国的网络平台都创造了支付系统,解决了资金流问题。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但要看到今天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动力,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创造的新经济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如今中国新经济不能把底层技术再依赖于国外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学习区块链技术,因为新经济中的底层技术如果还是靠别人的区块链的话,那么中国还是替别人“打工”,遇到贸易摩擦等情况就会有问题,所以现在其实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格局不一样了。
时代财经
今后宏观逆周期的两个“组合拳”向补短板、强弱项发力,有哪些挑战,或者说需要注意什么?
孙立坚
今后要确保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提升,一定要加强严格的监管,不能放松,不能使宏观逆周期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跟着市场到了一些脱实向虚的轻资产里,或是被市场的一些扭曲力量劫持而去,导致资金根本到不了实体经济。
来源: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