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薰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62年至1984年间任复旦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曾兼任校工会主席,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荣誉主任等职位。其最早提出了“土地批租理论”,为中国土地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潜心钻研《资本论》,为该领域研教的权威及领军人物。
─
50余年的任教生涯里,
张薰华披肝沥胆、孜孜不倦,
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经济学研究和复旦大学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任之中。
─
从左往右“王克忠叶世昌伍柏麟张薰华
1942年,刚升入大学二年级的张薰华满怀“经世济国”之志,决定从复旦大学农学院转至经济学系,一边参与学生运动,一边学习。由于表现优异,抗战胜利后,张薰华便水到渠成地留系任教。50余年的任教生涯里,张薰华披肝沥胆、孜孜不倦,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经济学研究和复旦大学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任之中。
1962年,结束了三年中央党校“秀才班”培训的张薰华回到复旦,开始接任经济学系系主任一职。在任22年间,张薰华坚决贯彻中央“高校六十条”精神,对教材建设给予充分重视,组织教师修改了自编的《资本论》讲授大纲、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等多门课程讲义,并成立两个专门组与外文系合作编写俄文与英文的经济文选,作为高年级学生的自学用书。在系主任张薰华的带领下,1984年,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跃升为全国最早的重点学科与博士点之一。
也是在接任系主任职位的同一年,张薰华开始在复旦大学系统教授《资本论》。在课上,他创造性地用“圆圈的圆圈”方法,生动形象地把三卷《资本论》的内容剖析归纳为六个圈层,形象且创新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展示了《资本论》的逻辑美。他的学生,现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回忆道:“张薰华老师教《资本论》时运用的‘圆圈论’方法,到现在我仍记忆犹新、还在使用。”
在张薰华看来,教学工作应与研究、应用《资本论》紧密结合。“文革”前,他就已编写出一套《〈资本论〉讲义》,力图顺乎原著逻辑,逐卷逐章逐节阐述要点。在此基础上,1977年至1987年间,张薰华又相继出版了《资本论提要》和《〈资本论〉脉络》两本知名著作,它们至今仍是复旦乃至全国经济学院研究生的重要教材。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但生产力的相对落后却始终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凭借扎实的《资本论》基础,张薰华的研究对象开始深入到了“生产力的源泉”—人口、资源和环境。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从源头到本身再到结果,循环运转”的社会生产力结构范式。基于此,1989年,张薰华出版专著《生产力与经济规律》,深入浅出地探索了环境经济规律,也为日后成立的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张薰华还是最早提出中国土地批租理论的学者。当时,中国虽已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尝试土地出租,但由于土地公有制存在时间过长,地租总被污名化为私有权的产物。而张薰华敏锐注意到了地租存在的合理性,于1984年发表了《论社会主义经济下地租的必然性》论文,提出“级差地租应该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港澳的租地办法可以采用”的新观点,开始在学术领域向土地批租的国家法律禁区发起挑战。这篇论文为建立中国土地批租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程度催生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批租”政策,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张薰华也借此荣获了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
1980年,长期潜心《资本论》研究的张薰华发表了《试校〈资本论〉中的某些计算问题》一文,试图对《资本论》中的计算错误提出校正。这是中国经济学界首次有人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错误。面对国内学者铺天盖地的反对质疑,张薰华照盘皆收,对各方意见一一研究思考,并给出答复,在坚持正确论点的同时,也对个别不妥之处虚心校正。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研究理念也因此形塑了一代代复旦经济学子的灵魂。他的学生朱民曾撰文表示:“张老师身上代表着的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气质……独立精神,开放自由,追求知识,追求真理……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除去学者身份,学生们眼中的张薰华,既是严师,又是益友。任教50余年,张薰华在复旦大学先后承担了统计学、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环境经济学的多项教学工作。在张薰华的教诲下,洪远朋、王战、朱民、程恩富、朱国宏……一批批卓越的复旦学子从经济学系走出,在社会各界大放异彩,桃李满园。也正因张薰华以身作则、在育人上的杰出贡献,1989年,他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张薰华一生坚持学术研究,离休进入垂暮之年后仍不离国家大事,继续苦心钻研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经济学界与社会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曾评价张薰华的研究“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影响深远”。
2021年,这位有着经世致用之才、学富五车的复旦教授不幸逝世,但他与老一辈复旦学者们共同开辟的“复旦方案”,以及为复旦经济学院,乃至中国社会作出的卓越贡献却将永垂史册、熠熠生辉。
文∣何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