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师鸿儒 > 正文
大师鸿儒

伍伯麟(1928-):言之求是,为之力实,接力铸造学科“黄金时代”

  发布日期:2022-11-23  浏览次数:

伍柏麟,1951年复旦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1952年在复旦大学经济系任教,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进修班学习三年。历任复旦大学经济系副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代院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首席教授。开设“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程》。“1988-199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设想”课题组研究主持人。

学界对伍柏麟高度评价,

“他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上的最大特点,

就是富有创新精神”。

图为2000年4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会见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伍柏麟

1947年,伍柏麟进入上海暨南大学经济系的大门,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1949年初,暨南大学经济系率先并入复旦大学经济系。他在复旦毕业后,经国家统一分配到上海暨南大学经济系任教。一年后,又因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又调回到复旦大学经济系,并在蒋学模教授开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课担任助教。

任教不久,伍柏麟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进修班再次学习的机会,他前往人大学习三年,最终抱得全优成绩而归。回校后,伍柏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学研究,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广受学生赞誉。而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授课和严谨治学”精神,伍柏麟后来曾两度获得学院教学一等奖。

在教学同时,伍柏麟又主编了复旦大学另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政治经济学教程》的主编任务。在1986年,《政治经济学教程》顺利出版。而在这本新编教材中,伍柏麟对资本主义部分的结构作了探索性的安排,按照逻辑顺序和从抽象到具体、一般到特殊的叙述原则来排布,打破了在我国沿用数十年的前苏联教学体系,引发学界一阵赞誉和热烈讨论。

1980年代,党中央正式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路线。如何保障中央关于中期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当时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适应当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形势,1984年复旦大学成立了经济研究中心,1985年又成立了经济学院。而伍柏麟同时担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和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老、中、青二十几位专家组成的“1988-199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设想”课题组,研究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型市场经济”模式,简称“复旦方案”,因不同于当时依旧盛行的“价格改革为中心”思路和“企业改革为中心”思路,也被视作有创新意义的“第三条道路”。

但由于“复旦方案”中部分观点不符合上级领导设想,和当时的主流意见有所不同。校领导找伍柏麟谈话要求修改,伍柏麟态度鲜明,始终忠实于自己团队的思考,说“基本观点不能修改,个别字句可以斟酌”。他又对课题组成员说,“出什么事一切由我负责”。后来,邓小平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形势迅速明朗,“复旦方案”的观点也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最终未作任何修改得以发表。学界对伍柏麟高度评价,“他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富有创新精神”。

由于伍柏麟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满腔热情,1996年,他被授予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称号。获此荣誉称号的伍柏麟仍然笔耕不辍,先后领衔主编《市场经济热点系列》《市场经济新论》《中国经济改革20年系列研究》等多套经济学丛书,尤其是他带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青年教授合写的10卷本《中国经济改革20年系列研究》已然是复旦“学院派”的成名之作。其中《中国市场化改革理论20年》一书更是该学科领域的领衔之作。该书不仅全面描绘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更深刻指出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的理论思潮的演化轨迹和演进动力。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伍柏麟以其实际行动塑造着经济学院的学风,直至今天,很多复旦的毕业生还对伍柏麟念念不忘。曾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依然难忘在复旦的求学生涯,“记得当年名师授课,风采各异,精彩纷呈,常令我辈青年学子激励不已”。

在伍柏麟和其他教授的悉心教育下,经济学院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学生。“史正富、朱民、华民、周伟林、罗首初……”列举起名字来如数家珍,他们都已成了各自领域里的领军人物。伍柏麟十分欣赏这批学生,常常称赞他们勤奋、好学、思想独立、解放。

2014年,《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在二十八年后再版发行,其中新增了全球化的知识,全书以“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收尾。伍柏麟说,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并存的、共荣的”。正因这本反复改编、更新过的著作,他成为了“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贡献奖”得主。

伍柏麟和许多经济学院老师一起,铸造了经济学院的“黄金时代”,推动学科建设和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属于复旦的闪烁印记。


文∣万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