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复旦金融论坛 / 正文

复旦金融论坛第30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成立二十周年系列讲座第四期:影子银行——国际图景及中国形态

  发布日期:2012-05-16  浏览次数:

2012年5月14日19:00-21:00,“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成立二十周年系列讲座”第四期暨“复旦金融论坛”第30期在经济学院201报告厅举行,经济学院杰出校友、上海银行行长金煜博士应邀为复旦大学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影子银行——国际图景及中国形态”的精彩演讲,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红忠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出席讲座的嘉宾有:经济学院院长副院长刘军梅教授、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副主任牛晓健副教授、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朱宏飞博士、上海金融学院金融系主任储峥博士等。经济学院及其其他院系的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影子银行”作为2007年才被正式提出的概念,实际上早已存在并且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融通中介的角色。金博士从机构、业务和工具三个层面个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了全面解读,并由此引出了当前较为通行的定义: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信用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其后金博士对影子银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金博士将内容重点放在中国影子银行形态、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上。他首先将中国影子银行形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业务,如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人民币同业代付、某些投资银行业务等;第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的影子银行业务,如信托公司开展的信托贷款、银信合作,资产管理公司的部分业务等;第三类是游离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形式,如小贷公司、典当公司、担保公司、地下钱庄等。其次,金博士在这个框架下介绍了各自体系中的影子银行活动,包括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激增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开展的各类业务以及诸如小额贷款公司这样的新生事物。

据金博士的估算,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共计11万亿左右,约占我国银行贷款余额的18%,体量已十分庞大,并且仍处于初级阶段,多以大银行为母体衍生而出,以资产表外化为核心,业务链条较短,杠杆化程度较低。金博士指出“影子银行”并非是贬义,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会更加规范和成熟,是能够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体融资需求,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但同时他指出系统风险是否可控取决于监管的有效性,“监管使保护”,将影子银行纳入国家的安全保护网(如央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将有利于“影子银行”业务更加健康的发展。

金博士的发言结束后,两位同学对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金博士一一做出了解答和评价。最后,刘红忠教授对讲座的内容做了简要的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供稿)

返回顶部